在浩歌要塞述職結束后,就是乘坐航天飛行器返回磁云星表面。
二十天后,均摘星重新加入了自己主導的電鏈蟲科研型項目進程中。
在補上了這離開一年半的工作進度后,均摘星利用在這個項目上的權限,將重型電鏈蟲航天的優先級再度調高了一等。
這是在浩歌要塞中,和瀾濤嘉敏會面后達成的重要協定之一。
【會面場景:這位司令官在會面的時候想對均摘星動手動腳,但是被一臉剛正不阿的白覓云直接攔了下來。故,在會面的時候,均摘星沒怎么被不平等。】
磁云星稀薄大氣邊緣。
數百架大型電鏈蟲聚合體,在火舌光芒攢射下,從渺渺的云鏈中飛身而出。
這些聚合體平均重量一千二百噸,裝載的設備和幾個月前不可同日而語。
在進入太空后,這些飛行器猶如孔雀開屏一樣,展開了七十米長的環形金屬磁場圈,四光秒外,一艘科研戰艦正在伸出針頭一樣的發射器,正在和這些升空的生物戰艦信息鏈接。
均摘星就坐在這艘科研戰艦內。五米邊長六邊蜂巢型座艙中,盯著面前的數組水晶顯示器。
一組組界面中,精確的顯示了每一架電鏈蟲構成的生命體航天器的狀態,這艘信息艦宛如牽線木偶一樣,控制著遠方的生物航天群。
這些航天器的狀態非常不錯,以均摘星自我思維模板為基礎的人工智能,對這些電鏈蟲的航天控制已經完善得七七八八了。
這個項目,原本是其他六十七位制造師進行主持,因為飛行控制程序需要調試的工作量很多,原計劃是在下個十年投入運用。
他們的實驗流程分為了數萬次飛行任務,每次測量一個項目,準確的掌握每個飛空細節后,在一步步進行對子系統及總系統的測試。
但是隨著有著思維加速能力的均摘星加入了工作,將一個最簡易的總系統設計好后,直接在太空大氣層邊緣整體實驗。
均摘星全程陪伴飛行。隨時用信息光粒來對內部情況進行檢查情況,每次試驗逐步增加這個總系統各個子系統的功能。
也就是說,總系統摔了,在旁邊伴飛的均摘星也能把錯誤的具體原因給找到,算不上特別嚴重的損失。
這樣一來工作進展飛速,控制者們期待的全自動智能航天補給鏈已經出現了曙光。
……
八個小時后,均摘星控制這些航天器群,在太空中完成數千項復雜任務后,退出了一線控制,將主要控制交給了智能。
一旁的鋼鐵雄心遂上來進行了數據匯報——當然也少不了歌功頌德。
均摘星一邊聽著鋼鐵雄心的聒噪,一邊看著面前此次電鏈蟲生物戰艦的結構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