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利用這些知識體系,對地形、地下水分還有土壤進行調查研究,對物種生活習慣進行檢驗、記錄,而作為知識體系創建者的均摘星認為合適的,就總結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后讓人工智能裁定這些提供數據的人對整個知識體系的貢獻度。
而其他人若是利用這個數據進一步總結,例如總結出了馴化經驗,那么前面體系的人如果認為有吸納價值,就會再拉這些提供有效知識體系的人進入。
在知識體系中貢獻有效知識,直接好處就是土之星人耳熟能詳的‘對等權限’。
流放者們都來自于土之星,雖然幾百年來和上層能力脫節,但是社會秩序那一套早就深入人心,都認為非常合理公平。——不過他們也都懂,這套制度對自己這群先來者是有利的,能對后來者形成知識壟斷。
碳星現在的開發情況,只不過是將聯邦現在上層壟斷的情況復制了一遍。然而重復的制度下,曾經的底層,倒置成為優勢層,曾經的抗議者變成了擁護者。這就是宇宙歷八百年的人文特色。
……
碳星沒有變革的條件,因為變革是讓各個基層付出更高責任,享受更高的權利。而權利總是在付出后收獲,故變革初期先付出責任的那幫人可謂是奉獻精神。
碳星的開發無論怎么粉飾都是非常殘酷的,聯邦投放的人類,在這種慘烈的物種競爭下,死傷高達九成以上。他們已經在承受巨大壓力,不可能生出多余的奉獻精神。
該星體上只能用一種他們熟悉的模式,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努力有得賺,才能激發主觀能動性。
而人類在用腦上,具有主觀能動性時,幾乎是將自己的能力增幅了數百倍。
……
碳星第四大河流的上游支流上,這里距離均摘星初始降臨的小島七百四十公里遠,已經是絕對內陸地區。
參天大樹倒塌在河面上,形成一個獨木橋,聯通兩側的叢林,在數十天來有多個物種群在這個地方經過。但是,這是一個陷阱,瞧,上鉤的來了!
現在數十只節肢動物探尋到了這個過河點。這是一種宛如椰子蟹的甲殼類生命,天生的厚甲生物。有時候甚至可達到數百只群居,在叢林中少有東西惹它們,因為它們喜歡一擁而上。而在四個小時前,它們發現河對岸有對它們繁衍至關重要的果實。
所謂富貴險中求,他們的首腦,決定冒險。先頭部隊抵達了河流對岸,卻因為數量太少,被冒出來的人類物種給伏擊了,只有僥幸的三只逃了回來,這惹火了這個物種的首腦。
浩浩蕩蕩的它們開始渡河。現在這些甲殼類生物爬在了巨大的樹干上。
然而就在它們渡河,準備去河對岸淹沒對手時,隨著一聲巨響,巨木折斷,長五十米的樹干,突然從橫跨河面,變成順著流水方向起伏拍打。
隨著巨木翻滾一下,原本趴在其上的重甲生命體瞬間落到了河水中。
與此同時下游巨大的網拉開,這些在水里面泡了幾分鐘的生物,被一個一個拽上來,還沒有從浸水狀態中恢復,就被七葷八素地丟到一個酸液坑中。直到甲殼快被融化掉,成了軟殼物種才被撈起來,并用麻繩綁住。
這種捕食方式,是這只小隊犧牲了八個人后,才琢磨出來的有效方式。不同大小的獸類,甲殼厚度多少,要浸泡酸液時間多少,在水文條件下飄動的速度多少,都記錄在案。
凡是申請了這部分資料,并且用腦芯片下載了的人,遇到同類型的生命體,基本沒有任何損失就可以大量捕獲。這些經驗信息珍貴度由此可見一斑。
這個星球上的物種,也不是沒有智力,甚至有著大把大把記憶力和運算力比人類強的生物。但是它們的智力,卻因為生活模式不夠社會化,完全被人類碾壓。
這支撈食物的人類隊伍也不是沒搞過其他物種。例如布設陷阱,然后拿著繁殖果實來誘騙;還有巨木形成的獨木橋,很顯然已經好幾個了,都是專門用來坑獸群的道具橋。
肉食類、雜食類動物,總是顯得比食草動物靈光原因之一:主動用腦,思考從移動的目標群體中獲得能量。而對食草動物來說,是隨處都是食物,獲取能量無需太用腦子,逃跑是被動用腦。
而人類自從進入了火焰和工具時代文明時代后,用腦的方式是最最主動的。(也是最作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