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說封建王朝經濟崩潰,也就是說沒人會安為餓殍。所以每次矛盾爆發,歷史書會如此記載:重創了舊王朝的統治基礎。
聯邦并非不可對抗。聯邦現在出現某各的問題,與過去歷史時期那些處理不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社會組織是一樣的,社會出現了邊緣化,同時所統治的疆域也必然出現控制力不夠的邊緣。
現在,均摘星假定了一個聯邦人工智能從來都沒有假設過的條件。——用先進的人文,在邊緣區域,維持住社會形態不倒退。
均摘星戰略思維:存亡的要點要在于,找到敵人做不到,而我們能做得到的事情。變革是要做敵人做不到,而先進可以做到的事情。
均摘星總結了現在路線方向:聯邦現在做不到什么呢?深海基建設施的建立,聯邦不能把社會的生產力組織起來,在信息障礙的海洋中,架設光纜體系、架設聲吶體系、架設深海隧道體系。因為過去,聯邦治下的社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類,都安享于陸地。聯邦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現在的弱點不在于戰力,而在于社會動員力。
他們做不到,但是現在堅持作斗爭拋棄一切幻想的我們能做到。請注意,是“能做到”“必須做到”。而不是“可以”“或許”“應該”,因為做不到那就是滅亡,走向滅亡,是沒資格發言的。
……
均摘星闡述的思想,可以說給北冰洋地區迷茫、絕望、渙散的社會組織注入了絲絲渺茫希望。讓原本不知道何去何從的人們,有跟著走下去的希望!
四三年6月6日,逐日節,北半球冰洋下方,均摘星帶出來的反抗集團改組為求進會。
均摘星迅速地完成了勞動制度規劃,人工智能評定工分,碳星用的,求進會也自然用的。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不是科技工具有多壞,而是人文跟不上了。
在組織和動員下,一道道深海電纜通訊網路,在以聯邦難以想象的進度菌毯化延伸。連接在這網絡上的圓筒狀聲吶,如同西瓜藤上的西瓜浮掛在深海中。指揮如同海底魚群無人潛航器交替游動。
而如此建設規劃,均摘星認準了戰爭中最關鍵節點——信息!
深海是信息屏障之地,不可能如陸地那樣,靠著電波指揮大量無人機作戰。在深海中,任何無人設備必須在電纜鏈接下才能行動。而電纜又是可以破壞的。
聯邦的指揮官們以自己為信息終端中心,要控制大量單位,在深海中沒有網線信息傳播就會衰減。而沒有信息鏈,什么無人機群、自動化兵團,都特么歇菜。
求進會現在的任務,就是幫助均摘星把網線鋪到整個海洋中,檢查、保護、反破壞,同時也打撈敵人深海潛航器,截斷網線設施。
均摘星具備指揮官視野,確定聯邦現在軍事測演中,最高等人工智能從未模擬過這樣的條件——那就是讓數千萬人作為獨立信息節點,在信息蔽障嚴重的海洋內,維持控制權。
這樣一來,均摘星覺得,自己身為指揮官的基本素質依舊抵不過蘇天基,但是基礎條件若是發生變化,戰爭勝負的差距重點,也會發生變化。
社會人文是一個基礎條件。必須將民眾主觀能動性在戰爭中發揮出來,土之星的民眾比水之星的民眾要多走了許多歷史進程。
不過,此時,北冰洋的思想啟蒙,還需要——徹底掃干凈這次多元化文化矛盾爆發時泛起的沉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