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基因積累!最頂層人才們和聯邦中層最小的鴻溝可能就是智力方面了,然而就這最小的鴻溝也是那么地刺人呢!
……
盡管軍官素養上鴻溝依舊巨大,但是長劍可以出鞘!
因為戰爭讓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權力也在各個區域重新分配。
大洋這個過去難以開發的區域,權重比日益升高。這就導致了戰爭中,曾經非常重要的高科技工藝以及生產流程智能調節,不再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
十年前,均摘星在各類測演中非常強調戰場戰損比。戰損比高到一定程度,就維持不住戰線,后勤基地就面臨被推掉的窘境,無法維持高等兵器的維護生產,就會被天基武器壓著打。
而現在呢,聯邦和求進會對抗,戰損比已經成為次要方面,因為雙方會戰已經變成了階段性的。
均摘星每次和蘇天基對抗,戰損比都沒占便宜,還不是照樣打!蘇天基戰損比占了便宜,能夠把兵力優勢利用上,直接推到均摘星重要的生產設施上嗎?不能。
每一次階段性會戰中,雙方生產的機械化兵力零件甚至用不完!因為戰場的信息控制難度,根本不足以擺開那么多兵力!
大量機械兵力都以零件的方式呆在后方倉庫中,雖然有真空管道,隨時可以運輸到前線工廠,并且智能生產線能在二十分鐘內就拼裝起來——
但是均摘星哪次轟炸,運動,突擊,能給聯邦指揮官一方這個消耗戰的機會!?往往是海岸線地區兵力蓄積起來后,求進會這邊已經結束了,前線兵力只能回到倉庫封存,通過真空管道傳回秘密基地待命。
那么,眼下什么變成了戰爭中的主要因素呢?——基建,在信息隔斷的復雜區域基建的能力。
當今海底超級信息網、電網再度升級了。首先密度更大了,從十年前,每十公里一個控制點,到現在密度達到了兩百米一個控制點。而海底水層控制行業,從原來的一百米一個控制層,到了二十五米一個控制層,有的甚至是十米。真的是海水中有多少斤魚,都能清清楚楚。
……
聯邦一發核彈轟在水層上毀掉的基建設施,求進會工人集團們能夠通過未破壞的邊緣網絡,快速調集機器人替身,如同血肉傷疤修復一樣,在數個小時內把這個空白網絡給修復掉。
求進會現在在大陸架邊緣區域,能夠在五個小時內大幅度將海底纜線網絡向前覆蓋,取得信息優勢。
聯邦做不到。準確的說,聯邦,無法在求進會干擾的情況下做到,他們的海底智能機器人集群一直是面臨著信息入侵的風險。
而求進會這邊機器人群也面臨入侵,但是工程師人多。只要工程師不叛變,面對入侵直接刪除就是了——很顯然,這和幾十年前網絡時代,人少噴不過人多有點像,只不過現在求進會不是用噴掌握論壇,而是用自己對智能程序的控制力,牢牢掌握海底信息霸權,進而可以,暢通無阻地進行電網、信息覆蓋的戰爭基建。
在這個體系的支援下,求進會層層選拔出來的軍官們雖然素質上還不敵聯邦的指揮官們,卻也有了能戰的力量。
……
四月份,那場趁著太空艦隊值班空缺發起的突襲,聯邦認為是均摘星(五號)發動進攻。
的確,整個大戰役是均摘星籌劃的,各個防區指揮官可能做出什么反應,均摘星有經驗。但是很多操作部分,其實是波輪佳特利在操作。
尤其是,海底基地預備登陸,最終為何還是沒有登陸,完全是佳特利猶豫不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