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先太子請謚帝號
這每一個字朝臣們都認識,可連在一起看,怎么就讀不通順呢
朝堂靜謐了一瞬,然后就炸了鍋。
因蔣閣老本人并未到場,所以被罵爛的是他四個兒子。
一個御史當即跳了出來,指著蔣聞德鼻子罵道,“無恥老賊,亂我朝綱”
另一個科道官出列對圣人道,“此輩邀寵媚上,圣明天子,萬不可聽此言。”
還有官員道,“古往今來,只聞子謚父,未聞父謚子。天理人情一向皆是如此,未有變者。”
更有甚者,直接在朝堂上質疑圣人和蔣閣老有什么暗地里的交易,“蔣氏兄弟俱得高位,其中內情,我輩不可知矣。蔣閣老輔政四十載,焉能有此心”這是懷疑這封奏疏不是蔣閣老本人上的。
畢竟如今蔣閣老多病,聽說連話都快說不出來。若這封奏疏是蔣氏兄弟假借蔣閣老之名奏上,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蔣聞德似乎早就預料到群臣反應,在一眾文武面前對圣人道,“此疏是臣父親親筆所寫,望陛下明鑒。”蔣聞德快步走近御階,將奏疏交給焦清,自己跪在丹陛之下。后面一眾官員目光緊緊盯住蔣聞德后輩,似乎要把他看個窟窿出來。
其實蔣聞德本身是不贊成父親上這道疏的,眼看著就能落一個善終,又何必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惹得群臣不快。便是這時候一意討好圣人,難道后人就能落著好再退一步講,就算圣人感念,父親百年之后能得個什么謚號,還不是要群臣來議奈何老人家執意喝了藥,親自起身寫了這道疏。要不是蔣閣老身子實在撐不住,他原本是打算自己親自來上朝的。
不然現在這些怒罵蔣氏兄弟的官員,怎么也會顧忌蔣閣老做了幾十年官,大面兒上還是會留幾分余地的。
說到底還是蔣氏兄弟仕途不順,沒有多少官員會顧忌他們。像白閣老,便是當初尚仁科舉時鬧得那般沸沸揚揚,也沒有一個官員在御前直接說自己懷疑白閣老和江南科場有所勾結。雖然有些意思雙方心知肚明,但一日沒有拿到明面兒說,那就一日沒有撕破臉。
像今日這般,撕破臉已經擋不住,這是把蔣氏兄弟的臉面放在地上踩。
最前面的秦閣老和白閣老對視一眼,自蔣聞德拿出這封蔣閣老親筆奏疏時,兩位閣老就敏銳地察覺到,圣人的表情平靜地有些過分,就好像提前知道這件事一樣。要么是和蔣閣老提前約定好了,要么就是圣人知道蔣閣老必會上這道疏。至于原因嘛蔣氏兄弟四身緋衣,難道是白穿的不成
兩位閣老并陸太傅,三人似乎對身后激烈的爭吵視而不見,只望著面前的丹陛出身。這三位心里也在思量,按說圣天子行事一向自主,便是不通過蔣閣老這道奏疏,自行將文惠太子追謚為帝,那也是使得的。
反正江山傳到太子一系的可能不大,除非圣人真得天佑,能撐到太孫之子加冠成年。不然新君年幼,極易萌生事端。
所以圣
人為什么非要在朝堂之上過一回明路,說什么都要把面上的流程走完,其中是否含著深意
便是將先太子追謚為帝,對如今的帝位傳承影響明顯不大。除非將先太孫一并追謚,不然太孫之子也只能是太孫之子,而不是皇帝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