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言是什么人一個趁著中原戰亂,北上投奔突厥人的漢人。
但凡他有真本事,但凡他是個正常,有必要去投奔突厥人嗎
這是dtz滅亡的第二重隱患。
還有,dtz這些年來連年征戰,早就疲敝不堪,只需要來一場規模不是那么大的天災,dtz各部落就絕對都憋不住了
尤其是這次渭水之盟,更是將突厥人往滅亡的深淵又推了一把。
戰爭是為了什么
很簡單,無非就兩個東西,土地,人口。
李世民簽訂渭水之盟,別的都可以不要,但屬于唐國的人口,那些俘虜,頡利一定要還回來
對此頡利自無不可
反正這些人帶回去也帶不回去多少,大部分都會在路上死掉,回去也只不過是些奴隸罷了。
拿一些奴隸來換金銀財寶,在他看來無疑是一件十分劃算的事情
但這場戰爭根本沒打起來。
你突厥人再怎么強大,打仗也是要消耗糧草的。
如果真的打起來了,那肯定是會有損失,那消耗的糧草也就并非毫無意義。
而且打下來土地之后,他們還可以補充自己的損耗。
可現在呢
頡利帶著一堆不能吃不能喝的金銀財寶回去了,看似美好,但這其實就是李世民給頡利挖下的一個大坑
大軍開撥,一來一回,消耗的糧草有多少
帶出來是這么多人,帶回去還是這么多人,他們除了金銀財寶,什么都沒有。
然后呢今年冬天,所有人肯定都會十分難熬
人沒少,食物儲備少了那么多,天知道有多少人過不去這個冬天
而且按照頡利那個貪婪的性格,他回去之后難道會公平分配很顯然是不會的。
他一定會將大頭全部自己留下。
退一萬步來說,草原上那么多人,就算他真的公平分配了,難道所有人都會滿意
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
所以這便是李世民給頡利挖下的一個大坑,也是突厥滅亡的最為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天災人禍,李世民已經親手為突厥埋下了隱患,只需要靜靜地等待,等待一個時機的到來
頡利離開之時已經是九月份了。
當頡利的大軍全部撤退,一個不留之后,李世民才終于真正的松了一口氣。
頡利一天不走,李世民就一天都睡不安穩
頡利離開之后,李世民發布的第一個命令便是讓所有人進入皇宮無需再卸下佩戴的武器。
李世民甚至本人親自率領所有禁軍、步騎將領一統在顯德殿殿廷學習射箭
而他本人則是作為主考官親自面試
但凡是成績優異者,立馬當場賞賜弓刀、布匹綢緞
一下子,所有將領的熱情都被激發了起來。
得到賞賜可不僅僅只是發財了,這還代表著來自天子的認可,乃是一種榮耀
有了李世民在前面帶頭,士卒們是沒日沒夜的操練,為的就是能夠出人頭地
這種情況之下,豈有不成為精銳之師的道理
就連民間也受到了影響,不少自認為武力過人者,紛紛都投效軍隊,期望能夠得到天子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