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治身體狀況的每況愈下,太子李顯逐漸被架空,從實際權力的核心地帶退卻,成為了皇權象征性的存在。
因為武曌放不下自己手中的權利,她也絕對不會允許李治死去之后,自己成為那吉祥物一般的皇太后
早在李治還未病倒只是,宮廷內的重大決策與政務處理,便悄然轉移至武曌手中。
而現在,武曌所掌控的權利只不過是更加明顯了而已。
她的影響力如日中天,不僅在朝堂之上獨攬大權,也在民間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與敬畏。
因為她就是這全天下獨一無二的皇后
永淳二年的十二月,寒風刺骨,萬物凋零,東都洛陽貞觀殿內更是彌漫著一股沉痛的氣息。
病榻上的唐高宗李治已氣息奄奄,生命的燭火在凜冽寒冬中搖曳欲熄。
終于,在這個嚴冬的夜晚,李治的生命之鐘在貞觀殿內沉重地敲響了最后一聲。
臨終之際,李治以最后的氣力留下了一份遺詔,明確指示太子李顯在其靈柩前即位,延續大唐江山的血脈傳承。
然而,他深知自己離世后朝廷面臨的諸多挑戰。
或許是戀愛腦發作,或許是被武曌蠱惑,或許是什么別的原因,總之,李治在去世之前留下了遺詔。
遺詔中特別強調新帝李顯在處理軍國大事時,若有不能裁決者,需交由天后武曌來定奪。
這一安排無疑將武曌推向了權力巔峰,為她之后進一步掌握實權乃至登基稱帝埋下了伏筆。
李顯雖然頭頂天子之冠,身披龍袍坐于九五之尊的寶座上,但實際上他手中的權杖卻輕若鴻毛,無非是個象征性的擺設。
朝廷內外,無論朝堂上的政令頒行還是民間的教化施為,全部的決策與執行權都牢牢掌握在武曌這位鐵腕女皇手中。
嗣圣元年,李顯即位之初,正是新帝登基萬象更新之時。
然而,這光輝的皇位對于李顯來說,更像是一個無形的囚籠,束縛著他本該施展抱負的手腳。
就在剛剛登上皇位一個月之際,李顯心中對韋皇后家族有所眷顧,欲任命其父韋玄貞為侍中,這個職位在當時相當于朝廷宰輔,地位顯赫。
實際上,這其實也只不過是李顯對武曌的一次試探罷了。
新皇登基,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收回自己手中的權利。
而這個小小的官位的任命便是他對武曌發出的第一次反擊
只是這次,李顯失算了。
朝廷上下,所有人都是武曌的利益集團,沒有她的命令,誰敢應允
面對滿朝文武的質疑,李顯一反常態地強硬表態“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在武則天的絕對權威之下,他的這一決定并未得到實現,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宮廷內的權力斗爭和風云變幻。
李顯被武曌廢黜為廬陵王,遷于房州。
第四子豫王李旦則是登上了皇位,是為唐睿宗。
此舉無疑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軒然大波,更是在無形中強化了武曌的權勢地位。
這一事件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武曌隱藏于慈祥外表下的雄心壯志和深不可測的政治手腕。
令不少朝臣對她的意圖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
只是此時仍舊沒有人覺得,武曌真的能夠走出那一步。
她畢竟只是一個女子,沒人覺得她真的能夠登上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