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夏帶領團隊,設計了自適應翼身融合構造,在飛船進入火星大氣之后會按階段展開陶瓷基復合材料舵板,通過主動變形,將峰值熱流控制在150w\/2以下。
在著陸階段,采用了機甲項目部門的動力輸出設計,有24個微型推力器與主發動機協同工作,可以實現懸停避障與厘米級著陸精度……”
在聽完人工智能ai【天工】的簡略講述之后,顧青與該飛船登陸系統的研發團隊剛好會面。
九州科技的研發陣容早已經不是當初那種大貓三兩只的情況,現在很多項目負責人在外界都沒有太多“傳奇履歷”,不是什么頂級高考狀元、24歲博士畢業這種離譜人才,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都是在九州科技工作,然后自己一步步學習、通過升遷考核,從研究員,奮斗到項目帶頭人。
甚至在鈦坦星部門,有些項目負責人的第一學歷,僅僅只是“專科”。
他們在九州科技,從工廠的普通工人,走到很多博士都無法走到的高度。
其事跡,也在激勵著很多進九州科技工作的普通人,在下班之余,不是喝酒泡吧,而是看書學習。
李開夏,雖然不是“專科生”,但作為一個二本畢業的普通理科生,他其實自己也沒有想到會順利進入九州科技,也沒有想到,自己會一步步升到鈦坦星部門,然后在這個部門里工作多年,甚至到現在,能夠參與火星登陸項目。
而且他清楚,如果自己的登陸飛船方案能夠被采納,自己的名字,必將會成為人類科技歷史、太空探索歷史當中,極為璀璨的印記。
所以,當他看到自家顧總親自前來視察實驗情況的時候,整個人顯得頗為亢奮。
顧青也發現對方的臉色表情有些不對勁,于是主動露出笑意,說道:“開夏,我理解你心情激動,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參加考試,但是你這臉色也太紅了,中午吃了辣椒炒肉嗎?”
李開夏聽到這話,就像是還未畢業的學生一樣,有些尷尬的笑著搖了搖頭。
“顧總,您這話說的,我現在還是能夠吃一下辣椒,我們團隊聚餐的時候,我都能夠吃中辣了。”
“哦?中辣鴛鴦鍋?”顧青的這聲反問,立刻讓團隊的氣氛都輕松了許多。
到了如今這個程度,九州科技很多青年人,在面對顧青的時候,都有很大的壓力。
在與李開夏和團隊其他研究員聊了一會兒之后,顧青這才收回話頭:“咱們就不聊這些了,今天主要還是做好測試,之前我看了前面幾個團隊的實驗報告,數據并不算很好,有個別部件都沒有辦法保持結構完整性……”
說到這里,顧某人拍了拍李開夏的肩膀,“你們團隊的設計雖然看似中規中矩,沒有亮點,也有使用一些其他部門項目技術方案,但在外太空環境下,中庸,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遠在月球,正進行新一代太空飛船設計工作的張天浩,突然打了個噴嚏,隨后自言自語道:“我的這個身體情況,還有這種級別的空氣過濾,怎么會打噴嚏?難道有什么特殊顆粒,沒有過濾?還是低重力環境下,身體會有這種不受控制的情況出現?這是個問題……”
思慮之中,張天浩打開了一個小貼士功能標簽,將自己現在的疑惑,記錄在了上面,準備等后續空閑時間,再進行處理。
與顧青一樣,他對自己這具身體在外太空環境下的所有特殊情況,都不會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