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過去,這兩人早已經在一起合作開發了超過數十種與人類伴侶相關的智能機器人。
從使用半固態電池的,到使用最新固態電池的,再到現在,他們團隊已經在研究使用核能作為能源儲備的智能機器人。
此時,這兩人所在團隊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們,無疑是眼前一亮。
而顧青在這次會議上的講話,并沒有就此結束。
“在如今這個智能社會,算力就像是居民用水、ai系統就像是以前的電腦,一起組建了新的公共服務生態。
我們與數十家醫院合作的仿生機械假肢技術下放,讓更多病患可以不用奔波,只需要在就近醫院進行體檢,然后就可以由我們工程師攜帶設備,與當地醫院的醫生們一起為其進行仿生機械假肢的安裝以及后期維護,同時也在讓當地的云端服務器、本地服務器,被迫升級。
智慧城市項目,更是讓這種升級,達到了被外界專家們批評為‘勞民傷財’的程度,但是這些專家們看不到我們依靠龐大算力,讓偏遠地區的果農們,可以更加輕松的種植更多果樹,讓那些窮山惡水,變成綠水青山。”
而在會議最后,顧青拋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感到驚駭的觀點。
“在近幾年,我希望大家可以盡可能學習技術,或者學習一項文藝項目,因為在我看來,當人工智能ai和伴侶機器人走入千家萬戶,這很可能就是我們人類的最后一次技術革命,如果要等到下次技術革命,或許要乞求上天,火星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奇跡。”
由于官方的刻意封鎖和信息保護,九州科技內部的技術保密規定,還有很多九州科技的高層、核心工程師,都不知道核聚變項目已經成功,甚至現在大夏電網里面就有一部分電能來自于核聚變發電站。
所以,顧青并非無的放矢。
他是真的在為其他人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向。
否則,當機器人與ai,徹底不再被能源限制,那么未來社會就必定會成為“人類與機器共生的新文明形態”,農耕時代的男耕女織被蒸汽機、電氣設備摧毀,而電氣時代的很多產業,也會被智能時代無情泯滅。
在顧青看來,人類的未來,終究還是會在物質滿足之后,更加向內追求,更加注重精神層面。
所以才會有這個提醒。
遠在月球基地,通過靈境生態參加本次全體會議的張天浩、于洪斌等人,此時也都目露思索。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