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核聚變發電站技術的核心程序、核心部件材料、鑄造工藝,他都沒有“假手他人”,而是全程自己動手,最后再交由張天浩、于洪斌等人,處理一些原材料項目事宜。
當然,顧青也相信大夏官方能夠掌握核聚變技術,畢竟在他得到的情報中,大夏核能集團的確已經距離成功,不算遙遠。。
至少,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對手,大夏核能集團邁出的距離相當遠。
當時間來到夏陰星歷1038年3月一號。
顧青與九州星海公司的核心負責人,曾經主持過多次發射任務的工程師李建,一起出現在昆侖市的航天基地指揮中心。
祝融號就要著陸火星了。
指揮中心大廳里面,每個人除了匯報工作之外,嘴巴都是緊閉的。
至于現在流行的工作摸魚,在這里更不存在。
“獬豸”就像是無處不在的攝像頭,“監控”著每一個工程師。
“據悉,九州星海的工程師們正在再次遠程檢查減速系統,因為在進入火星大氣時,飛船的速度大約在k/h,探測器需要依靠氣動外形設計產生足夠阻力,同時保持穩定飛行姿態,避免出現第一次著陸時的險情。”
“火星大氣密度只有我們藍星的1%,降落傘效果非常有限,工程師告訴我們,這次依然不看重降落傘配置,接近地表時,反推發動機才是實現懸停避障與軟著陸的重要因素。”
“據悉,九州科技研發的7g通信設備,在火星登陸將會保持連通,以往的火星探測器自主控制與通信系統會因為距離遙遠,與藍星有5分鐘到半小時的延遲,著陸全程都需要探測器,全自主完成環境感知、決策與制動,無法依賴地面指令,而九州科技的自研‘祝融號’,或許可以做到,在自主完成著陸的同時,保證不與藍星昆侖指揮中心斷聯,這是九州科技的一次重要實驗……剛剛我們得知,九州科技的7g通信設備,在昆侖市已經有部署,但暫時還未開放給我們這些記者和游客使用……”
“火星晝夜溫差超過100c,維持設備工作溫度是一項艱巨的考驗,但九州科技的工程師們,有成熟的月球工作經歷,應當不會出現問題。”
來自全球各國家的記者、攝影師,只要是能夠進入昆侖市,進入到祝融號飛船火星登陸采訪現場的,基本都會一口流利的大夏普通話。
他們在面對鏡頭,向本土民眾和關注自家媒體的用戶們介紹這次九州科技“祝融號”火星登陸時,表現得比那些專家還要“優秀”。
甚至有相當多有影響力的媒體記者,在言語之間都認為,登陸火星雖然難度很大,但九州科技應該會安全完成登陸。
畢竟,九州科技在這方面還從沒有過“失誤”。
并且,這些媒體記者早就準備好了九州科技“祝融號”成功登陸火星時,自己應該講的那些慶祝用語。
有意思的是,在某些美利堅媒體的直播畫面里,還有一些美利堅用戶,在“挑剔”自家成果。
“nasa看看,這才是真正的科學進步!九州科技都要登陸火星了,你們還只能重回上世紀,勉強登一次月球。”
“我咨詢了九州星海公司,雖然這家公司并沒有給我們美利堅本土ip開放權限,但我有海外朋友可以代為咨詢,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九州星海公司在三年內,應該仍然不會與nasa合作。”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