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它跨過艙門鋁合金門檻的剎那,它的加壓靴在火星鐵銹色表土留下深2厘米的凹痕。
全球觀眾通過量子通信衛星和昆侖指揮中心的轉播,看到了延遲了數分鐘的歷史性畫面——類人機器人,比人類更先在火星表面留下完整的足跡。
著陸沖擊波掀起的塵埃中,有團狀物正以違背火星風場的軌跡飄移。
顧青在指揮中心,通過遠程操控增強光譜儀觀察到這些微粒具有規則晶體結構,可能是遠古鹽湖蒸發后的礦物殘留。
雖然如此,但他的內心,仍未平靜,而是一邊繼續關注三臺仿生機器人的火星之旅,一邊操作祝融號飛船上面的新設備,與此前在火星建立的小型基地聯系,并且在第一時間動用儲備能源和無人機,對周圍進行探索。
為適應只有藍星38%的火星重力,三臺機器人都采用特殊的步態前進——膝關節保持微曲,每一步都用足跟先著地再滑動至腳尖。
按照任務清單,三臺仿生機器人首先要在著陸點半徑一公里內的區域,建設一個小型基地。
如果一公里內的區域沒有合適的地點,最大可以擴展到10公里方圓范圍。
在全球網友和頂流科學家、航天專家的注視下,三臺機器人在適應了火星重力之后,就開始操作各種設備。
地質監測儀,就像是金屬向日葵一般,展開了花瓣狀太陽能板;火星大氣分析儀不斷吞吐著火星的空氣,其內部的碳基芯片,不負眾望,一直在穩定高效運轉。
最精密的氦質譜儀,則是在三臺仿生機器人配合土木機械工程設備,仔仔細細清理出一個地基之后,才開始布置,并且校準。
除此之外,還有幾臺從“月球工地”挑選并且改造過的土木機器人,正在勤勤懇懇的挖掘著周圍區域的火星“土特產”。
因為它們不是類人造型,也沒有仿人類的部件,所以它們雖然和三臺仿生機器人都算是同類,但……土木不是人做的活,它們不算同類。
就在藍星地面的網友們都興致勃勃的看著火星建設,欣賞火星風光的時候,九州星海公司的全球直播間畫面突然“卡頓”。
“握草?導播?!啥情況?畫面怎么不動了?”
“剛剛我看到火星有個山峰上面有東西在動,不會是火星上面的本土勢力,直接把祝融號給毀滅了吧?這都沒有反應過來啊?”
“九州星海公司如果招惹到了科技比我們人類還要強大的外星人,那九州星海公司就是我們人類的罪人!我們要譴責,要懲罰九州星海公司!”
“no!九州星海公司如果是罪人,那是誰把我們人類的dna和各種科學技術,以及藍星的準確坐標,刻在光盤上,送到太空的?做出這個決定的,才是人類的罪人!”
“難道是信號問題?畢竟之前下降的時候,直播間也有十幾分鐘是沒有實時畫面的,可能等會兒就好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