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時機極好,玄燁覺得正該一鼓作氣,拿下臺灣
他向保舉施瑯的李光地等人詢問施瑯的能力,李光地答了三點
施瑯與海上有世仇,熟悉海況,有謀略、鄭氏懼之。
李光地之言果斷且有分寸“若論才略實無其比,至功成之后,在皇上善于處置耳。”
玄燁遂決定啟用施瑯,以武力征臺
但朝中反對者甚多。
許多高級官員覺得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完全,斷不可取。
且極力反對任用施瑯,因為施瑯原是鄭成功的部下,曾經降而復叛,后又因得罪鄭成功,叛而復降,忠心難料。
群臣以為不可遣,去必反
一眾反對派中,明珠等少數力主武力撤藩,啟用施瑯的人,便顯得尤為突出。
明珠對形勢的分析與玄燁的看法一致“如今鄭經已死,賊無渠魁,勢必衰微”
他不但支持任用施瑯,在后來施瑯與總督姚啟圣發生意見不合,導致進軍不順時,還極力支持施瑯請求專征之議。
玄燁當時已經因為施瑯幾次三番以風大不順為由延緩進軍,頗感不快。
明珠提議“不若以一人領兵進剿。兩人同往,未免彼此掣肘,主將不能行其志,于戰事不利。”
議政王大臣會議也認為此議可行。
玄燁幾番思量后,最終采納了這個建議,對施瑯盡釋前嫌,力排眾議,任命他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授太子少保,將征剿一事盡托其手。
這些細節沈菡并不盡知,她只記得玄燁有段時間十分糾結。
一會兒跟她夸施瑯其人有能為,過段時間又突然說施瑯總是推脫不前,是不是有問題。
沒幾天又回來說,明珠等人說得有道理,可能是主將不和導致的。
沈菡“”
她多少能聽懂一些,但他說得七零八落的,她也判斷不出事情的全貌,只能當個閑話聽。
不過其中有一點令她印象深刻。
澎湖大捷到京后,玄燁曾高興地與她分享“當時施瑯幾番推脫,朕不清楚其中的緣故,很是生氣。不過念著施瑯深知水性賊情,海上風浪不測,比陸上用兵要艱難數倍。朕既然不懂,就不應該瞎指揮,是以當時朕也沒有強令他進軍。現在看來他果然有能耐,沒了掣肘,不過數月,便拿下了臺灣”
沈菡雖然沒說什么,只是安靜聽著,但其實當時心里很佩服他。
權力是很讓人著迷的。
一個人身處高位、大權在握的時間久了,會越來越難聽進不同的聲音,更或者根本就聽不到不同的聲音。
像沈菡自己,以前做小格格、小福晉的時候,經常能聽到紫芙和青衿給她提建議,她也很愿意接受。
但自從她成了嬪、成了妃,她已經很久沒有聽到身邊人反駁她的話了。
明明她一直寬以待人,從來不隨意懲處宮人,也從來沒有因言罪人。
但紫芙等人就是慢慢變成了應聲蟲,偶爾提個建議都要猶豫再猶豫,小心翼翼的。
要不是沈菡時時提醒自己要自省,要克制權欲,在這種唯我獨尊的環境中一呆十幾年,她絕對會變成一個固執己見,完全不容反駁的人。
相比之下,玄燁做了二十幾年的皇帝,他周圍幾乎都是完全臣服于他意念之人。
他掌握著天下人無法想象的權力,卻能克制自己不去外行指揮內行,知人善任,給予一個降將那么大的信任。
實在令沈菡欽佩。
施瑯攻占t灣后,朝里又為了“該不該留守臺灣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