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牛斯拉夫文明的高層們多少還是有些戰略水平,在督促平叛艦隊的同時,也削弱了其它開拓基地的實力,防止新的叛亂出現。
當然,對于平叛艦隊的指揮官而言,這就有些尷尬了。
不論在任何文明,任何時代,以優勢兵力攻打敵人,久久未下,反倒需要援軍支援,這無疑等同于打指揮官的臉。
平叛艦隊的指揮官自然知道只要僵持下去,叛亂開拓基地會變得越來越虛弱,最終以失敗告終。
但現在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強行攻打加修了更多炮臺的開拓基地。
這就等于兩個選擇都沒選,最終變卦選了一個更差的。
當然,平叛艦隊的指揮官更多考慮的只是戰術上的問題,但牛斯拉夫文明高層卻有戰略上的考慮,這就過多描述了。
在來自母星命令的督促下,平叛艦隊很快就針對開拓基地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突襲。
七萬艘戰艦不斷朝著開拓基地逼近,還有三萬艘橫在了恒星與開拓基地之間,以防止恒星工廠的增援。
近乎無窮無盡的各類攻擊,打得開拓基地的等離子護罩沒堅持到半個小時就徹底損壞。
這也是無奈的事情。
就好似太空雷這種技術一樣,牛斯拉夫文明已經很多年沒有經歷過外敵入侵了,因而他們在護罩這類科技上下的精力并不多,就算是遭遇各種隕石,彗星,更多的都是用各種武器直接摧毀,而不是將護罩研究得杠杠的,直接硬扛。
等離子護罩的損壞使得開拓基地徹底暴露在艦隊的攻擊范圍內!
但開拓基地并不是太空基地,其乃是以行星作為底座形成的基地,年復一年的不斷加固,使得其在抵抗傷害方面,較之于太空基地卻要強上很多。
雖說在艦隊的不斷打擊之下,開拓基地表面基本上被打得稀巴爛,到處都是爆炸的炮管,設備,建筑,但其總歸在短時間內沒被打爆,并且其反擊給平叛艦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再說了,在開拓基地附近的太空基地也不是吃素的,它們雖說防御力遠遠不如開拓基地,但它們比開拓基地更靈活,火力也不算太差,依托開拓基地進行反擊時的力度還是很強的。
最要命的問題就是,負責防御恒星工廠方向的三萬艘戰艦被恒星里冒出來的艦隊打得連連敗退,甚至于影響到了平叛艦隊的側翼。
這并不奇怪,那三萬艘戰艦原本就是次級戰艦,主力戰艦都拉去圍攻開拓基地了。
如此一來,對上兵力占據優勢,且有大量主力戰艦,太空基地的恒星工廠艦隊,輸就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在如此情況之下,平叛艦隊的指揮官不得不下令撤退,以避免被包抄后路,導致更大的損失。
到了這個時候,這位指揮官閣下差不多也發現了問題所在。
叛亂者雖說總兵力比不上平叛艦隊,但有恒星工廠在的情況下,自己與對方僵持的確不算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方的戰艦數量越來越多。
那么現在唯一的機會就是等待支援艦隊到來,一舉將對方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