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收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慶祝豐收。上計會后,秦國便迎來了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除夕。
早在數百年前,魯國就有在年頭歲尾時令慶祝豐收,祭祀祖先和鬼神的習俗,這個習俗被稱為“春祭”或“臘祭”,當初孔子就是因為魯國國君沉迷享樂,沒有將臘祭時的祭肉分給各位士大夫,認為他不重視祭祀之禮,才對他大失所望,憤而帶著自己的弟子們離開魯國,去往衛國,開始了周游列國之旅。
后來,呂不韋編寫的呂氏春秋季冬記中又有記載,人們要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刻桃木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保佑下一年的平安,所以人們便將一年中的歲尾定為除夕時令。
再后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秦國流行起了在新春前后相與贈送壓勝的習俗,名為“饋歲”。
饋歲,說白了就是年禮,除了壓勝銅錢,還可以和別人贈送各種禮物來表示對彼此的祝福。
從前姜珂宅中的饋歲禮都是由嬴嘉負責,今年姜珂多了好多新朋友,所以她決定和嬴嘉一起準備。
送禮絕對是一門兒學問,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禮物,有人喜歡風雅,有人喜歡金錢,要投其所好,看人下菜。
比如給荀子先生送去一箱金餅,就會收到一句略帶生氣的“老夫是那種貪財之人嗎”并被他連人帶金從宅子里扔出來。
不過如果送他有關花草樹木,琴棋書畫之類的雅物,他會很開心地收下,并順便考驗一下姜珂的功課。
姜珂在書桌上展開一副畫像,問道“這幅畫如何”
隨著她手掌的滑動,逐漸露出里面畫卷的廬山真面目,眾人看清之后,稱贊之聲不絕于耳,姜珂甚至聽到不知是誰倒吸了一口涼氣。
“好”呂雉本想說好漂亮,可這畫上的內容與其說是漂亮,倒不如說是真實,“好像荀子先生從畫上活過來了似的。”
這是姜珂親手所畫的一張荀子的畫像,和現在這個時代帛畫上的工筆線條不同,姜珂采用的是彩色素描畫法,多了一絲立體感,就連荀子的胡須和皺紋都畫得分明,須眉欲活,栩栩如生。單只看到這幅畫,就好像看到了真的荀子一樣。
剛穿越時她的畫技還只能說是一般,但這么多年從未斷過,勤能補拙,一來二去的自然繪畫水平就上來了。
“你好厲害。”嬴嘉看完,也是忍不住贊道。
但其實,厲害的不是姜珂,而是姜珂她媽。
姜珂小的時候教育資源還不錯,除了學校的功課,姜媽還在課余時間給她報了一些興趣班,什么素描,國畫,民族舞,吉他之類的,看她興趣,想學什么就去學什么,不想學的課程就直接停課不學了。
但姜珂一個都不想學。
那時候還沒有雞娃這個詞,姜珂周圍同學們都挺輕松的,放學之后就是各處瘋玩,最多補習個英語。其實姜珂的課外時間也不少,哪次和小朋友們出去玩她都沒落下,但哪有嫌自己
游玩時間多的小朋友啊。
于是她就和姜媽說“媽,我不想學素描了。”
姜媽“哦,那就去學吉他或者古箏吧,我看你上次彈得挺好。”
姜珂“我也不想學樂器。”
“那你想學什么”
“我不想學習。”姜珂一本正經地看著姜媽說道,“我想看動畫片。”
姜媽“那你別叫我媽。”
姜珂“姐,我不想學習。”
不出所料,姜珂挨了當時正在搟餃子皮的姜媽一搟面杖。
然后姜珂還不死心地去找了姜爸,告訴他自己不想學習這件事。
姜爸氣得伸手要揍她,但尋思了半天還是不舍得打孩子,只好收手,然后不小心碰到了窗臺上的仙人掌,被扎得直蹦高。
上火上得第二天嘴邊起了兩個大泡。
最后姜珂別的興趣班都放棄了,只留下素描和琵琶這兩種比較感興趣的才藝,就當是學習之余的消遣解悶了。
當時姜媽語重心長地跟姜珂說你長大后就懂我的苦心了。
一開始姜珂以為是讓自己陶冶情操的那種苦心,或者以后文化課成績不理想可以轉變賽道去藝考,直到后來高中文藝匯演時她那一手琵琶震驚全場,收獲眾多艷羨目光,大大滿足了青春期少女的虛榮心時,她才意識到原來所謂的苦心是讓自己逼格拉滿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