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行業里,發行分成一般占30。這意味著,當電影上映,第一筆票房收入到賬時,影視集團先往自己的渠道發行公司兜里揣30,再收回aaaa的成本,隨后收回制作成本。該扣的支出都抵扣完畢后,才會跟資方進行所謂的“利潤分成”。
就算是還在成本回收的階段,那也是得先扣除發行分成和aaaa費用之后,才能按照投入制作成本的比例進行回收。
來做一個最簡單的數學題,如果一部電影的制作成本是6500萬美元,宣發成本是3500萬美元,韓易跟索尼五五分攤制作成本,韓易出資3250萬美元,索尼出資3250萬美元,宣發成本則由索尼獨立承擔。
在索尼還能拿到30渠道發行分成的前提下,如果此時電影能拿到1億美元的票房,也就是在賬面上打平的話,此時雙方還談不到凈利潤分成,仍在成本回收階段。
這時,索尼會先分走3000萬美元的渠道發行費,然后再回收3500萬美元的宣發費用,最后剩下的3500萬美元,才將按照比例在韓易和索尼之間均分。
韓易分到1750萬美元,索尼分到1750萬美元。
這樣一來,索尼總投入6750萬美元,收回8250萬美元,雖然制片公司還處于虧損狀態,但整個集團已經凈賺了1500萬美元。
而韓易總投入3500萬美元,拿到1750萬美元,硬虧1750萬美元。
50的資方虧損率。
現在知道孤星和花旗為什么要拋棄索尼影業了嗎
一般情況下,血賠兩部,小虧四部,再打平兩三部,那至少還能大賺一兩部,投資回報率全靠后者拉動。
而索尼這兩年正好遇到黑客攻擊、維基解密,還有隨之而來的票房毒藥潮。
賺是一分錢沒得賺,虧就是傾家蕩產的虧。
孤星和花旗再不跑,整個聯合基金都玩沒了。
“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資本還對好萊塢情有獨鐘”韓易歪了歪腦袋,感覺自己聽到的數字有些荒唐,“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能保證10的投資回報率就不錯了。”
“那是你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在看問題,易10的回報率,已經算是份不錯的金融產品了。”喬丹布羅姆利笑了笑,“2005年,相對論傳媒的首席執行官瑞恩卡瓦諾將索尼和環球聯合起來,為兩家影業即將開始的十七部電影做了一個stedea,他整合了6億美元的對沖基金資金,創立了一個叫做gunhiroad的電影基金,為這十七部電影融資服務。2006年,卡瓦諾又吸收了7億美元的資金,給另外十九部電影金融支持。”
“最后,這個13億美元的投資基金,錄得15億美元的回報,另外還有2500萬美元的后續收益易,如果你是這個基金的投資者,在比私募基金常規退出周期短得多的時間里,拿到134的回報,你覺得怎么樣”
“明白了。”韓易輕舒一口氣,“信息差。”
“是的,普通投資者接觸不到好萊塢,他們能看到的就是一個娛樂產業基金的投資機會。期待不同,滿意度自然也不同。”喬丹布羅姆利的解釋很精煉,“而且不管是對沖基金的經理,還是私募資本的管理合伙人,他們賺錢的方式本來就多種多樣。影視投資,只是他們資產包里很小的一塊而已。你想想,卡瓦諾整合了好幾家對沖基金的投資額度,才拿到6億美元一個不錯的對沖基金本身要管理多少資金數十億數百億”
“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