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轉就在那里了。”
順著麥迪遜比爾所指的方向看去,在水蠟樹組成的,只及腰部的翠綠灌木隱私籬后,是一座法式折衷主義的白色實木大宅。
“ho,seetho”
深吸一口欣納科克灣吹來的清新海風,腦海里的所有思慮似乎都在這一刻被全數清空,這是韓易認識麥迪遜比爾以來,女孩顯露出最輕松愜意的表情。
沒有什么地方,能比家鄉更讓人感到舒適的了。
特別是當你的家鄉在漢普頓的時候。
“這可不是杰里科,女士。”
韓易把食指和大拇指放在手機屏幕上,縮放著地圖,皺起眉頭啞然失笑。
“雖然我對紐約不怎么了解但這明顯不在一個地方。”
“人們都會成長我媽媽也是。”麥迪遜打開車門,像小鹿般一蹦一跳地來到家門口,為三人推開僅有裝飾作用的扇形乳白色木門,“隨便停哪里都可以。”
韓易掃視一圈周遭的環境,這條名叫佩爾漢姆街的柏油小道上,沒有交通劃線,更沒有停車位的說法。
行駛的汽車對于這條街來說都是稀罕物什,從道路最北端看到最南端,將近15英里的距離,哪怕是停在路邊的車輛也就兩三臺。
非公共假期、非周六日的漢普頓,就是這樣的光景。
隨意將車靠在灰色路肩上,韓易隨手關門,便要踏入比爾宅邸。若不是細心的小如提醒,可能連鑰匙都會忘在駕駛座上。
當然,在這里,哪怕把車鑰匙放在擋風玻璃上,也不需要太過擔心。
不僅是因為人少,更是因為人富。
提到紐約的豪宅市場,不在這里常住的人,一般都只會想到曼哈頓。對紐約稍微了解一些的,則能分出上東區、上西區、翠貝卡和億萬富豪街的區別。但實際上,在紐約本地人的心里,漢普頓才是真正的富豪名流應該居住的地方。
不管哪座城市,豪宅的選址都與地理條件的稀缺性掛鉤。絕大多數社區地勢十分平坦的洛杉磯缺乏能俯瞰全城的高地,因此房價最高的鉑金三角便建在山上。而狹窄逼仄的紐約極少能找到靜謐悠然的廣闊私人空間,因此,位于長島最東側,地廣人稀,鮮少有外來客闖入的漢普頓,便理所應當地成為了東海岸資本家與各界名人趨之若鶩的夏季隱居之所。
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漢普頓逐漸從一片片種植土豆的濱海農田,演化為一棟棟聯通天海的奢華莊園。咆哮的二十年代,住在這里的不止有了不起的蓋茨比,還有當時主宰整個聯邦的實業巨頭。經過二戰、越戰與石油危機后,那位給美國經濟松綁的演員總統幫助漢普頓迎來了二次騰飛的機遇。
隨著八十年代金融業與傳媒業的高速發展,漢普頓的房產價值被推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時至今日,幾乎每一位被人們熟知的美國巨人,都有一棟作避暑之用的漢普頓莊園。
邁克爾布隆伯格、羅納德佩雷爾曼、喬治索羅斯、大衛格芬和拉爾夫勞倫,不管從事哪個行業,每年六七月紐約最酷熱難耐的時候,都能在長島東端的私人海灘上看到他們的身影。
平日在曼哈頓的頂層公寓便于通勤,周末和暑假在漢普頓度假,有什么急事可以乘坐直升機或者游艇往返,而臨近圣誕節假期,則會像候鳥一樣舉家遷移到佛羅里達的棕櫚灘享受陽光。
這就是數十年來紐約富豪們“一成不變”的奢靡生活。
拜訪過比爾家后,韓易的下一場會面,恰好也是在漢普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