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體會一下,再告訴我您的想法,韓先生。”
本章完
“我之所以舉這些例子,是想告訴您,歐洲在現代世界,真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它是個時光停滯的地方,極少會看到城市更新,哪怕有,也是在邊緣郊區另外興建一座衛星城。絕大部分城市的核心區域,都保留著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前的布局和風情。對本地居民來說,生活當然不方便,想要住在城市里,就不得不在一兩百年前修建的,已經嚴重老化的,甚至連電梯都沒有的狹小公寓里蝸居。別說居民了,就算是游客,能夠享受的居住空間也很小,哪怕是五星級酒店,普通的房間也就十平方米而已。這就是為什么歐洲人特別喜歡在戶外就餐的原因,在室內找不到的空間感,我們只能在外面找。”
“你的意思是,這也是歐洲最頂級的奢華酒店,主要都分布在自然風景區的原因”韓易揣測道,“因為城市太過擁擠逼仄,導致一到假期,人們就想到廣闊的山川鄉野間呆著。”
“是的,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歐洲也是最先發明現代旅游概念的地方。”
“現代旅游概念”
“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求生,或者進行商業交易,順帶看看那里的風光,這不是純粹的旅游度假。我們現在熟悉的,假期到另一個國家觀光的習慣,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西歐和北歐。當時,年輕貴族喜歡進行所謂的granttour,環游歐洲,通常包括法國、德國、意大利和希臘,主要目的是參觀并吸收這些地區的歷史、藝術和文化遺產,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比書本更完美的教育方式。”
“只有物質條件豐富到可以暫時或者永久脫離生產環節的人,才能擁有旅行的奢侈。”韓易思忖片刻,微微頷首。
“沒錯,雖然這并不是一段光榮的歷史,但是那個時期的歐洲,確實依靠工業革命和全球殖民,四處掠奪和傾銷,讓貴族階層迅速積累起了難以想象的巨額財富。在貴族踏出家門之前,歷史上其他類型的旅行者,對居住環境并不挑剔。朝圣者、商人、藝術家、士兵與流寇,就像我所說的那樣,他們旅行不是為了玩樂,而是為了利益,或者其他更現實更血腥的目標。這些人不需要豪華的住處,任何能閉眼的庇護所都能讓他們滿意小酒館、鄉村旅社,甚至修道院,都擠滿了往來交通的人。”
“古代貴族很少有外出的需求,一般出門,都是為了拜訪友人、與家人重逢,或者完成國王們交代的外交任務。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在相熟貴族的別墅和宮殿里做客,有些講究人,甚至每次旅行前都會先派仆人把路線走一遭,提前買下目的地的住所,甚至在那里興建一座莊園。畢竟,那個年代,如果是外交任務,通常意味著他們會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住上好幾年。”
“但現代人口中的旅游度假,性質與此截然不同,不是嗎極少有人會在一個地方呆上好幾年,就為了享樂。畢竟,旅游的意義并不是換個地方長住,而是利用有限的人生,盡可能看到更廣大的世界。”
“再有錢的貴族,也不可能到某個城市呆上兩三天,就買一套別墅放在那里閑置。因此,奢華酒店應運而生。從1800年開始,大西洋兩岸陸續開始興建符合貴族居住需求的高端旅店。但北美跟歐洲,建立豪華酒店的方式大相徑庭。前者將它們放在新近落成的摩天大樓里。比如紐約的大都會酒店,便是隨著百老匯大道95號這棟樓一起開業的。那個時候,大都會酒店緊挨著鐵路修建,專門為乘坐火車造訪曼哈頓的富人,最便利的居住環境。”
“百老匯大道火車”韓易有些驚訝地提高聲調。
“是的,當時的紐約遍布高架鐵路,你在布魯克林看到的那些,現在供地鐵使用的地上線路,一百多年前跑的都是火車。”安托萬嘉舍攤開手,“城際出行使用火車,到了市內就換成鐵皮廂制的馬拉車,這就是汽車出現之前,美國資本新貴的旅行方式。今天,沒有富豪愿意自己的五星級酒店建在火車站或者機場旁邊,但在十九世紀這可是吸引美國人的一大亮點,兩岸對享受和舒適的不同定義,從這一點上就能得到完美的體現。”
“歐洲的定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