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此類視頻背后的核心推廣邏輯。
“drake的theotto,我想說這是世界上我最喜歡的歌曲。就是我一生中聽過的所有歌曲里的第一名。”
“ototheracesbynaderey我八九歲或者十歲的時候,去了一趟哥斯達黎加或者十一歲吧,不記得了。那次旅行,從頭到尾我都在聽這一首歌。所以我每次聽到這首歌,都有一種回到了哥斯達黎加的感覺。”
“tyerthecreatarba。這首歌是我寫beyache的時候,最大的靈感來源之一。這首歌,比我的那首更有畫面感,更寫實,逐字逐句地在描述他殺人之后把尸體拖到地下室貯藏的場景我是tyer的超級粉絲,應該算是給我啟發最多的一個藝術家了”
淡粉色的背景墻,一塊簡單的黑色紙板,碧梨在鏡頭前侃侃而談,分享她最喜愛的十二首單曲確實都算是她比較鐘意的音樂,但之所以會挑這十二首歌出來,自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每一首歌,都是上節目之前由碧梨和瀚音樂的推廣團隊,坐在會議室里,細致討論之后篩選出來的營銷工具。
比如第一首歌,drake的theotto,為什么要選擇德雷克的歌因為德雷克就是目前歐美樂壇的最大公約數。說自己喜歡德雷克,就跟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喊一句“dbessarica”一樣,是必然要走的流程。
第二首歌,拉娜德爾雷,既是自己人,也能引出碧梨的童年故事,還跟她本人的音樂風格比較接近。喜歡拉娜德爾雷的人,更有可能會迷上碧梨。
tyerthecreatarba,歌曲主題與beyache高度相似,能幫碧梨拉攏一批年輕的嘻哈樂迷。
zhu的ascrazyasitis,碧梨是在她簽約瀚音樂之前的一次小型演出結束后,聽到現場在放這首歌,才用shaza保存下來的。通過這首歌,碧梨向觀眾揭示了她的草根出身,暗示她作為獨立藝人的艱辛與不易,這樣的形象,更能搏得大眾的同情與喜愛。
宣傳無小事,最終呈現在鏡頭前的每一段臺詞,哪怕是粗口,都有成熟專業的團隊在背后,以小時為單位做著細致詳盡的打磨。
糅合了獨立流行、獨立電子和獨立嘻哈的這份歌單,由落落大方、毫不怯場的碧梨,通過teenvogue的官方頻道分享出來之后,反響還算不錯。一個月時間,811841次播放,沒有她唱歌的視頻點擊量高,但也實屬正常,這種趣味內容本來就是藝人形象的點綴。靠它來豐富人設可以,最終還是得落在作品上,不然就會變成上一世麥迪遜比爾那樣,大多數人都誤以為她是個stagra網紅,為了流量發發歌,而不是一位流媒體粉絲眾多的職業音樂人。
碧梨、趙宥真,和圍繞著她倆打造的幕后團隊,明白“娛樂化”和“過度娛樂化”,“曝光”與“過度曝光”之間的區別。因此,除了teenvogue之外,碧梨接下的宣傳通告,還是以傳統的訪談形式為主。
其中最重要也是觀看人數最多的一次訪談,是名利場雜志2016年9月24日在紐約市完成,2016年10月6日,也就是韓易抵達倫敦的同一天,在他們的youtube官方頻道上架的。
沒有主持人,所有的問題都由執行導演問出,而成品視頻里,則以白色的細體字幕形式呈現。
你叫什么名字
“我的名字是碧梨艾利什今天是2016年9月24日。”
你多大了
“14歲。”
伱有多少stagra粉絲
“457萬。”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碧梨看著手機念出前三位數字,然后看向鏡頭,一臉不可置信地睜大眼睛,笑得合不攏嘴。這倒不是她偽裝出來的謙虛,要知道,短短半年之前,她的stagra貼文,每一條連一百點贊都突破不了,五十都夠嗆。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