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nkyou,
thankyou,
i'sofuckggratefulfory……”
霍爾希、馬丁-蓋瑞斯、愛莉安娜-格蘭德,瘋狂之城音樂節開幕第二夜,緊隨majorlaer其后登場的三組嘉賓,知名度階梯式上升,現場的氛圍亦然。當愛莉安娜-格蘭德的謝幕曲《thankyou,》進入尾聲,這場規模空前的音樂盛宴也完成了大半。
沒錯,愛莉安娜-格蘭德的音樂,也許不是傳統意義上,人們會在音樂節現場隨之翩翩起舞的那種類型。《dangerowoan》、《thankyou,》是舒緩的當代r&b與流行靈魂樂,《sidetoside》、《lovemeharder》、《intoyou》是最經典的主流電臺式流行舞曲,就連最具律動性的《bangbang》與《breakfree》,亦是將人聲旋律置于編曲節奏之上,能讓觀眾情不自禁躍動起來的部分,不過短短十數秒鐘而已。
換句話說,愛莉安娜-格蘭德的set,雖然不能像馬丁-蓋瑞斯的那樣,讓樂迷們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甚至成為演出的一個組成部分,融入并蛻變為音樂節現場必不可少的視覺元素,但這卻不代表她的表演無法感染拉斯維加斯節日慶典場地里,對她或熟悉,或陌生,或頗具好感,或充滿敵意的七萬五千人。淋漓盡致地充分利用這方遠超普通體育場演唱會規格的實景舞臺,愛莉安娜呈現的是一輪時逾75分鐘的頂級liveshow。
不是全民的狂歡,卻是歌者的典禮。在一個小時十五分鐘的全長度set中,愛莉安娜-格蘭德展現出了她完美到幾無瑕疵的超凡唱功,和愈發成熟老練的舞臺表現力。佐以早在兩個月前就開始精心打磨,雙方團隊通力協作制成的電影級視覺,以及比獨立日還壯觀的煙花矩陣,三管齊下、三位一體,為賭城的觀眾呈現了一場愛莉安娜職業生涯至今最為精彩的現場演出。
現場由手機屏幕組成的璀璨星河,以及愛莉安娜噙著眼淚揮別舞臺后經久不息的歡呼聲,都從側面印證了瀚現場藝人陣容選擇、現場設備搭建和落地活動執行的三重成功。
場地內的燈光驟然熄滅,停止播放伴奏的線陣音響,將聲場還給了喧鬧的觀眾。朦朧的霓虹掩映下,人們能隱約看見實景舞臺上往返奔跑的工作人員,他們正在為今晚的閉幕演出進行著爭分奪秒的換場工作。雖然大家都很清楚,兩個set之間,至少隔著十五分鐘的間歇時間,但出于對madcity第二夜壓軸嘉賓那近乎宗教式的狂熱與期待,舞池里依然保持著躁動不安的興奮。
一盞因為測試而點亮的探照燈,一只沒有及時關掉而發出摩擦聲響的麥克風,乃至某個無聊的樂迷突然迸發出的嘯叫,都能瞬間點燃全場的情緒,讓拉斯維加斯的夜空被歡呼所籠罩。
不是過度反應,不是小題大做,而是即將開始的這場演出,確實能稱得上是歷史級別。誰也不知道下一次將這幫人湊齊會是什么時候,或者說,在未來的時光里,又是否會有機會看見他們在舞臺上聚首。
這種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生中再難遇到第二次的極致稀缺性,足以讓任何熱愛流行音樂文化的樂迷瘋狂。
空氣因為熱切的期盼而嗡嗡作響,每秒鐘有七萬五千顆心臟在同步跳躍。全場觀眾在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嘻哈音樂人即將登上舞臺之前翹首以盼,一如1971年3月8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等候穆罕默德-阿里與喬-弗雷澤披掛上陣的拳擊愛好者,亦如1998年6月14日,在電視機前屏息凝神,靜待倒數5.2秒的那枚“stshot”命中籃筐的3590萬nba觀眾。
焦灼而熱烈到快要窒息的現場氛圍中,韓易、趙宥真和麥迪遜-比爾是看上去最淡定的那一小撮。至少在韓易目力所及的范圍內,他們確實表現得最為平靜。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即將上臺的饒舌傳奇,而是因為他們正在討論一些足夠嚴肅,足夠將他們對精彩演出的期盼沖淡的事情。
“蒙特-利普曼,yeah……我非常了解這個人。”
“非常了解?”韓易望向發表了此番言論的麥迪遜-比爾,有些好奇地問道,“你不是小島的嗎?他是共和的ceo,按理說應該不屬于一個系統……甚至能算得上是環球內部的競爭對手才對。”
“不屬于一個系統,但所有人都在一刻不停地交換著信息,特別是跟三大簽約的錄音藝術家們。”麥迪遜-比爾撇撇嘴,回答道,“人們閱讀關于我們的頭條新聞,談論我們。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一些話題來互相討論……通常來說,這類話題都會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廠牌高管,以及他們的種種密辛。”
“在共和唱片內部有很多朋友?”
“不知道該不該叫他們朋友……你應該清楚的,愛莉安娜就是共和唱片的藝人。之前在sbprojects的內部派對上,她時不時會分享一些軼聞。還有我認識的一些歌手,娜塔莉-拉-羅斯、sagethegei,以及德雷克……well,德雷克并不怎么談論他的唱片公司,但在聚會上我們會湊在一起談論他,其中就會有很多與共和唱片公司有關的東西……”
“比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