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挫敗感
“我也想知道!服了,誰會在這個點……”
韓易焦躁地蹭起身來,伸手去抓茶幾上不停振動著的手機。
前世,韓易根本沒有打開鈴聲和振動的習慣。100%靜音,睡覺之前還要打開飛行模式,接不接得到電話全看緣分。畢竟絕大部分的工作消息都是通過微信回復處理,哪怕需要實時溝通,也是直接打語音更方便。
每天接到的十幾二十來個電話里面,有一多半都是樓盤銷售、貸款辦理、財稅記賬和法務咨詢類的推銷電話。
不過,重生之后,韓易很快便改掉了這個說不上好、也談不上壞的習慣。原因很簡單——歐美社會,對于使用電子郵件來對接工作這件事,有相當強烈的執念。放著更高效的即時聊天軟件不用,也要在郵箱里創建一個又一個話題鏈,無端增加溝通的時間成本和效率成本。
對于絕大部分美國人來說,工作,就是打開蘋果筆記本,啜飲著咖啡,有一搭沒一搭地起草和回復各色郵件。這是他們的職業生活里,一個至關重要的儀式感。在美國上班,從早到晚接不到新郵件,寫不了“bestregards”這兩個詞,就像在華國上班,一整天都沒有在工作群里扣“1”或者“收到”一樣,總覺得少了些什么,心里空空落落的。
所以,韓易只能隨波逐流,適應起了當地人的工作方式。剛開始還好應付,但隨著業務板塊的迅速增加,和直接聯絡人的爆發式增長,他很快便察覺到了郵件往來這種溝通方式最致命的幾處缺陷。
一、繁文縟節,水分極大。每一封工作郵件,都得掐頭去尾,在段落中間去找有效信息。洋洋灑灑幾百字的長郵件,最后凝練而成的觀點,一句話概括都嫌多。
二、等待周期長。一個簡單的問詢,通過郵件的形式發送出去,一個小時內能得到回復就算是有效率的了。
三、到處都是似是而非的“辦公室英文”。干什么都需要所有人“buy-”,但凡有一點不明確的地方就要先“deepdive”一下,遇到難題總是希望其他人給出一個“silverbullet”。因為不愿意承擔責任,所以事事強調“synergy”,同步這個詞整天掛在嘴邊,但郵件鏈又沒辦法確保所有人都能同時看到訊息,所以遇到關鍵問題,還得再約個線上會議,美名其曰“letsalign”。
于是,韓易終于理解了那些美國人吐槽的公司老板,為什么會如此熱衷于用各種形式直接開會溝通了。
不這樣做,很多事情真的沒辦法推進。
光他每周要發出去的“quickcall”郵件,至少都得有二三十封。
因此,順理成章地,韓易的工作時間,還有休息時間,被一個又一個電話會議給塞得滿滿當當。
有即時突發的,也有事先預約的。
今晚響起的這通電話,就屬于后者。
“我真搞不懂,這些人每天都不經過……噢。”
看著屏幕里+39的國際電話區號,韓易的抱怨聲戛然而止。
“不好意思,小如,這個好像是……我約的工作電話。”
“工作電話”
仿若被抽光了骨頭一樣嬌軟無力,慵懶斜倚在沙發上的徐憶如疑惑地皺了皺眉。
“為什么要把工作電話約到凌晨一點過”
“因為是歐洲那邊的電話……你看。”韓易給徐憶如展示手機上的信息,“意大利的。”
“意大利……”
表面上好像從來沒在意過這些事情,但其實韓易給她講述的每一段旅程和經歷,留守洛杉磯的小如都有牢牢地記在心里。她從已經滿溢的記憶宮殿里專門分出了一部分,來裝載跟韓易有關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