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人結伴,走著走著,看見了供銷社的門市部。
門市部挺寬敞,房子不小,但走進去,差不多一眼掃到底,與蘇楚箐想象中的樣子大相徑庭。
不像原主記憶中琳瑯滿目的超市、商超,八零年代的居民需要買什么,去的最多的地方還是供銷社,居民區就這么大,商品都是按需來,供銷社進的東西多,還容易被人舉報奢靡資本做派。
劉嬸倒是早就習慣了,和柜臺前的售貨員打了聲招呼,便問蘇楚箐需要什么。
“要瘦點的五花和粉條。”
白菜有了,蘇楚箐想中午做白菜燉粉條,熱熱乎乎,正好適合秋天。
劉嬸不太贊同地使眼色。
八零年代的人經歷了饑荒和大洪水,偏愛葷腥,瘦肉好買,肥肉卻緊俏。
蘇楚箐解釋道“家里肥肉還有剩余,買多了也吃不完,反倒浪費。”
都這么說了,劉嬸也不好再勸,稍稍拔高音量,“小馮,多切點,挑塊好的啊。”
供銷社的豬肉都是每天早上從宰豬場新鮮拖過來的,用紗布蓋著,放在柜臺里面,有人需要,售貨員就拿出來切一塊,切多切少全憑柜員心情。
有熟人辦事就是方便。
“這塊可以不”
被稱作小馮的嬸子舉著塊肉,從分割臺隔板露出半邊身子。
馮嬸拿的是塊下五花,相比起脂肪更多的上五花,位于豬肚子的下五花,層次分明,而且瘦肉比較多,是五花肉中比較好的部位,用來做燉菜口感也會更好。
蘇楚箐眼疾手快,搶劉嬸一步回答,“麻煩嬸子了,這塊就行。”
下午會來買肉的人不多,售貨員手一抖,給蘇楚箐足足切了八兩。
稱重的時候,劉嬸還在心疼,這塊肉看著太瘦,煮出來肯定干巴,一點油水都沒有。
售貨員好奇,打探蘇楚箐的身份,兩個嬸子你一言我一語地閑聊。在得知這是顧教授剛過門的媳婦,像是看到了什么稀奇,馮嬸恨不得從頭到尾將蘇楚箐打量一遍。
察覺對方沒有惡意,作為話題中心的主人翁,蘇楚箐就隨她們去了。
給票的時候,馮嬸還好心提醒要換張肉票。
票證都有有效期的。家里票多,有時候會有余下來沒用完的,當然要先緊著有效期短的先用。
幸虧被提醒了,這種常識性的事,蘇楚箐不知道,顧嶼衡也不在意,還不知道要浪費多少票。
劉嬸今天要來扯塊布,回去給虎娃做棉服,買好東西的蘇楚箐便在旁邊等她。
門市部雖然東西不多,擺放的卻很有條理。生食區、熟食區、日用品區已經初見二十世紀的雛形。
賣衣物的區域,除了碼成一排的軍大衣。最顯眼的就數玻璃柜臺里的透明涼鞋。
粉色透明袋,配紅綠閃粉。
蘇楚箐早上收到的同款。
劉嬸已經選好了布料,偏暗的軍藍色,小孩子皮實,衣服容易臟,深色耐臟也不容易看出來。
舊報紙包住棉布,麻繩捆綁,售貨員一邊麻利地打包,一邊時刻關注蘇楚箐這邊的情況,見到她停下來,便推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