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利先生,請檢查一下吧。”
外出做生意的商人沒一個不仔細小心,哪怕面前兩位老者不是跟他第一次打交道,這位商人也重新數了一遍桌子上摞好的一排排十個一組的鐵幣。
“一百七十三摞,再余七個單獨的鐵幣。沒錯,跟單子上記錄的一致。哎,這些鐵幣又不值錢,又重,但離不開這些又愛又恨的小可愛。”
商人邊說邊確認完,隨后自己拿起桌面上的羽毛筆,在單子一塊地方簽好自己的名字,再從胸口內兜中掏出一個金屬印章,在木桌旁邊的一個小小火爐中炙烤加熱一下,于印章加熱后溫度傳導到手指前,用印章另一頭凸紋處烙了一下自己剛簽名的地方。
高溫灼燒,羊皮紙上留下黑色的獨特印記,這就是確認了。
隨后則是較為專業的工作,基爾站在旁邊看的仔細。
兩位老人將一摞摞鐵幣放在一直沒用上的天平一端,之后從放在另一個桌子上的砝碼拿起一個較大的砝碼。
這個砝碼呈正方形,下面是平的,上面帶有一個手可以抓起的金屬環。而在砝碼其余四面,上面則用黃金熔鑄了一個數字。
黃金在火焰照耀下閃閃發光,離得稍遠都能清晰看到上面的數字。
這個數字則代表了這個砝碼的具體重量。
老人將砝碼提在手里,專門展示一樣,朝著周圍商人示意一番。這表示一切經過有各位在場的商人監督,并且砝碼重量無誤。
隨后將砝碼放在天平錢幣的另一端。
這個砝碼重量頗重,放下去后,立即將天平原本被壓向一邊的情況搬回大半。
隨后便是其余幾個砝碼上場,一樣的動作,但砝碼就迷你了太多。越到最后砝碼質量越小,最終天平重新平衡下來。
如此,所有鐵幣的重量便經過砝碼確認了出來。
為什么要稱重鐵幣的重量呢,基爾本來還沒鬧明白,但隨著看到老人將實際的鐵幣重量與那位商人公布,再經過計算,從之前數數量的鐵幣價值中減去一些數字。
“原來如此。”
伴隨著周圍人小聲的交談,基爾搞明白了這樣做的原因。
原來雖然鐵幣較為耐磨損,并且制作時添加了其他東西進入耐銹,但磕碰經手,每一枚鐵幣都還是會有少許磨損損傷。
一兩個十來個沒什么,這個數量很小。可一但數量成百上千,原本不起眼的磨損和損壞就成為了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了。
因此鐵幣的數量歸數量,它們的重量也得進行稱量才行。
因為王國內流通的錢幣基本上是仿照帝國錢幣制作,所以錢幣的質量標準也跟帝國持平,每一個錢幣除了制造時的少許差異,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致的。
全部鐵幣的缺少的重量換算一下,就知道總數中少了多少枚應該算上的鐵幣。
這項工作看似多余,因為總共也減不了一兩枚錢幣,但基爾通過其他在場商人的議論,知曉了這不過是前菜。
真正錙銖必較的大頭在等一下的銅幣上。
根據王國法令,一枚標準的無缺損銅幣等價值十枚標準的無缺損鐵幣。
因此剛才跟鐵幣一樣多的銅幣,才是這個商人今次拿來換錢的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