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因為他們為華夏子民奪取了更多的生存空間,更關鍵的是,他們身上的精神,是值得人們敬重的。
他們,才是華夏民族真正的脊梁。
所以,張凌陽毫不猶豫的駁斥了周安的意見。
在古代人看來,功莫大于從龍,這一點張凌陽不敢茍同。如果人人特別是大臣和將領都想從這一點上考慮,等皇子們爭儲的時候,站好隊不就得了,還打什么外戰?
因為打外戰要冒很大的風險,而只要站隊的位置正確,未來封侯拜相指日可待,遠沒那么大的風險,也不用拋頭顱灑熱血。
所以,無論周安怎么說,張凌陽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
他要改變大周上下的看法,證明給所有人看,只有真正的外戰英豪,才能值得天子的祭奠,才能贏得大周億萬子民的尊重。
不僅如此,張凌陽還打算建造一座類似于凌煙閣的地方,供奉歷朝歷代為華夏開疆拓土的名將,并且還將他們的事跡大書特書,讓所有人都去膜拜。
這樣的名將,禮部官員翻閱了所以史書,一共從史書上尋找出七十二衛這樣的英雄。
然后張凌陽大筆一揮,下旨全國各行州府建造武廟供奉這七十二位兵家先賢,張凌陽更是稱這七十二人為武廟七十二圣。
至于排名?
張凌陽沒有對這七十二位英雄進行排名。
在張凌陽看來,如果進行排名的話,其實是對武廟七十二圣的侮辱。
再說,也沒有人有這個資格對他們進行排名。
當張凌陽下這個圣旨的時候,在朝堂上可是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一時間朝野之間,說什么的都有。
奏折更是堆滿了一座宮殿。
張凌陽卻充耳不聞,依舊我行我素的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行事。
對此,張凌陽還在朝堂上發表過一次看法:“朕記得,有一次過年的時候,朕去皇家學院慰問的時候,恰巧遇到了來自法蘭西的歷史學者羅蘭,朕就和他討論起西方歷史和大周歷史的不同。
羅蘭曾毫不忌諱的對朕說,‘大周皇帝陛下,你們大周人真奇怪,我看過你們的歷史,也認真研究過你們的歷史,結果發現你們大周的大臣和將領和喜歡擁立天子,你們大周自己稱這是從龍之功。因為有了從龍之功,他們就可以封侯拜相,得到根本就想象不到的富貴。
可是同時我也很納內,我翻遍了你們大周的史書,卻發現,這些靠著從龍之功封侯拜相的人,他們基本上就沒有什么杰出的戰績。
還有幾個靠著從龍之功起家的功臣,他們率兵去征戰西域和匈奴的時候,基本上都會遇到大敗,而你們歷史上的皇帝,對他們都會很寬容。
而那些一直在邊關征戰的將領,他們苦戰大半輩子,靠著軍功好不容易升到了高位,可往往又因為一次、兩次的戰敗,就被皇帝下旨抄家滅族。
我覺得,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
還有你們大周人很喜歡對歷史名將排一個先后順序,可這些名將中,前五名的將領根本就沒對你們開拓過一寸的國土,他們都是靠打內戰出名的,殺的又都是你們自己的子民,你們為什么要這么崇拜他們?’
面對羅蘭的疑問,朕當時沉默了好久。
朕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羅蘭的問題。
因為羅蘭說的很正確,那些所謂的名將,雖然所屬不同的勢力,可到底都是同一個民族。
而對待自己的族人,他們可以選擇肆意殺戮,屠殺、焚城,并對待外族的時候還要兇狠。
試問這樣的名將,值得我們推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