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日,具珪按期來取還貸款,韓橋如同往年從庫里取出一千八百八十萬錢和一百斤西夜三等子合玉石山料支付具珪。這已是第六年還貸了,尚余十四年,韓家一直守信按時還錢,具家很滿意。
建寧五年三月壬戌初八公元172年4月18日,六朝元老大臣胡廣逝世,享年八十二。擔任過一次司空、兩次司徒、三次太尉,最后官至太傅。
四月,于闐國兩商隊的玉石山料貿易正常進行。
五月,朝廷大赦天下,改元,新年號為熹平元年。自五月始,皇帝劉宏親政。朝議以光祿勛楊賜、宗正劉寬、侍講張濟非武威張濟三人教授劉宏。此張濟非武威的張濟,乃豫州汝南郡細陽人,楚漢爭霸時的趙王張耳之后人。
六月,京師連降大雨,周邊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洪水犯濫,京師街道到處水淹,水深處能劃船。韓家豪宅處于洛水河旁,也沒逃脫被淹的命運。
韓府上下全動員起來排水,好在自去年大役后都搬到樓上居住,家庭損失不大。重點搬運庫里的布帛幣、錢幣、粟米、酒等到樓上空房中。
十天后,洪水退去,洛陽城滿街道的黃泥,各家各戶清掃了六天才基本恢復原貌。韓府內又做了一次全面撒鹽水。
六月,竇太后的母親卒于流放所在地交州九真郡比景縣,竇太后憂思感疾,癸巳,崩于云臺。經多輪朝議,竇太后得以與桓帝合葬于宣陵。
農歷七月七日七夕節。張姜子帶女眷們,按剛學會的洛陽新時尚,在樓上曬出各自最漂亮最貴的衣物,美其名曰“曬衣閣”,乃前朝漢武帝留下的風俗。
這一日,蘇邈來訪,向韓遂哭訴“吾從兄不韋被殺了一切都起因于建寧二年。那年,從軍界重回朝廷任少府又轉任大司農的張奐借出現大風雨雹災情,上疏靈帝說事。靈帝深為贊許此言,但被宦官勸止。張奐因而遭到宦官的怨恨,調張奐任太常。
李膺被誅之前,張奐又與尚書劉猛等共向朝廷推薦王暢、李膺可參三公之選,又遭曹節等人的反對,靈帝只得下詔對張奐等進行切責。張奐等只得自囚數日,并罰三個月俸贖罪。王寓與宦官友,想讓大臣們舉薦彼為司隸校尉,百官畏憚,沒有不答應的,惟獨張奐拒絕。王寓大怒,誣陷張奐結黨營私。張奐便以結黨罪免官回家。
建寧二年之前,張奐在軍界時與段颎爭擊羌,相互不服,而張奐因軍功申請將全家族從涼州敦煌郡內遷到了司隸弘農郡華陰縣。段颎本年接任司隸校尉,欲驅逐閑在華陰家中的張奐歸敦煌然后派人害之;張奐奏記哀請于段颎,乃得免。
之前,張奐素與蘇謙,而段颎與李皓善。李皓害死蘇謙后,吾從兄蘇不韋嚇死李皓。段颎一上任司隸校尉就招辟蘇不韋為司隸從事,不韋懼,稱病不詣。段颎大怒,使當年其手下的參軍現任司隸從事的張賢去殺人,先以鴆酒脅迫賢父。張賢只得動手收捕吾從兄蘇不韋,并其一門六十余口,盡被誅之。”
韓遂安慰蘇邈道“這是意料中的事,節哀。威名遠揚的涼州三明之一的段將軍竟變了個人似的;而對大漢功勛卓著的張將軍一但失職竟如此凄涼,靠哀求活著,此一時彼一時罷了。汝家鄉家族和塢堡尚在,仇池山的財寶尚在,日后徐徐恢復家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