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遂剛要動身去西域,接到父親第二次來了封長信
“為父已出任大司農府平準令屬下的平準丞,丞官為令官副手。本朝大司農下轄太倉令、平準令、導官令。
大司農,薪資中二千石,掌天下錢谷金帛諸貨幣及調配。大司農府吏編制一百六十四人。大司農丞一人,比千石。大司農部丞一人,六百石,主管國庫帑藏。
太倉令一人,六百石,主受郡國傳漕谷,員吏九十九人。太倉丞一人。
平準令一人,六百石,掌知物賈,主練染,作采色,員吏一百九十人。平準丞一人。
導官令一人,六百石,主舂御米,及作干糒干糧。導,擇也,擇米令精也,一莖六穗為上品。晨吏一百一十二人。導官丞一人。
為父所任的平準丞,待遇四百石,相當于數千戶人口的縣長了。萬戶縣令為千石,數千戶的縣稱縣長,四百石;千戶以下人口的縣稱縣長,三百石。邑、道、侯國同。
前漢朝還有均輸令,本朝取消了均輸令,但各郡國都有均輸官。
前朝各郡國上繳朝廷的物品都要送往京師。這種做法弊端很多一是勞役民戶和牛馬做運輸;二是長途運輸,物品難免受損變質;三是運費常超過原價;四是運抵京師的各地珍貴物品在京師可能屬下品,皇室無法享用,造成積壓,朝廷得不償失。
均輸做法是各郡置均輸官,其上繳物品除品質特優者運送京師外,一般物品不再運送,或由當地均輸官運往鄰近高價地區售賣,或將物品按當地售價折成錢,再另購豐產而廉價的商品運往高價地區發售。大司農屬下的均輸令在京師總管各郡國的均輸官和其手中變現的錢,以充國庫。本朝取消了均輸令,保留了各郡國的均輸官。
大司農屬下的平準令在京師總管大漢全國各郡國均輸官運到京師的物品,除去皇帝、皇親、國戚所用外,其余由平準令經營,“貴則賣之,賤則買之”,調劑市價,抑制富商大賈賺取巨利。經平準官署買賣的都是各郡國的名、特、優品,有精米、精鹽、精肉、絲綢等等。吏部選吾做此職也是看中吾通曉各物品市價。
現任大司農為豫州陳郡扶樂袁氏望族的袁滂,與豫州汝南汝陽袁氏非同族,袁滂大人之妹乃名士蔡邕之母也蔡邕做了一屆河平縣縣長后入京轉任郎中,遷議郎,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議郎韓說、太史令單飏等在東觀校書,校正五經文字。本年春三月時,刻石立于太學門外,時人稱為熹平石經,轟動京師。坐車前來觀看以及臨摹和抄寫的,每天有一千余輛之多,填滿大街小巷。
吾去袁滂家府拜訪時恰好遇到蔡邕和校書的諸儒。馬日磾乃經學大師馬融的族人,司隸右扶風郡茂陵人。
現任平準令乃張義,涼州安定郡烏氏人,吾之頂頭上司,精通市價、計稅等。
另外,汝好友韓馥在大司農府做太倉丞,四百石,為太倉令的副手。韓馥這人雖有時疑人,但總體尚好相處。彼太學畢業后入袁府繼續讀私塾兩年,之后出仕在大司農府做文學,一百石,這個職位共有二十人。第二次大疫那年,韓馥升遷大司農屬下的太倉丞。
不過,聽說天子要改稱平準令為中準令,并擬改用宦者為中準令,平準署也將從大司農官署劃歸列于內署。如果這樣,該署將悉以閹人為令、丞,張義和吾的職位都不保,或許年底又要重新找職位了。
已給韓斌在洛陽報名年底服役,年底同時結束在吳佑私塾的學業。其它尚好。另外,汝去樂浪郡認識的十名船夫舉家來洛陽投靠汝,已安排其上路去金城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