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認為大漢朝廷擁有的財富只需剛好夠用就可以了。支付官吏薪酬、養活一支必要的軍隊,以及各項必要的開支,而皇族可擁有不過份的財富和享受。皇帝德政賢明。
后來,皇族、望族均漫無節制地發展,望族子弟官員也參差不齊,皇帝眼睜睜地看著望族相互舉薦子弟出仕占據朝野,自已沒有人才,故沒有選擇余地只能同意。關起門來說,望族的確越發肆無忌憚地隨意推薦子弟,皇帝感到對望族漸漸失控,于是啟用皇后、皇妃的親戚等外戚來抗衡望族。
誰知,外戚出現梁冀這樣的強勢拔扈將軍,反控制了皇族和望族,整個望族都無力抗爭了。皇帝不得不動用宦官鏟除外戚,于是形成皇族之下望族、外戚、宦官三方制衡。
到外戚竇武時代,竇武與望族聯手要滅掉宦官,要壞皇族三方制衡之策,皇帝不愿看到三方中任何兩方結盟,于是只能選擇毀滅外戚,禁錮一大批望族子弟出仕為官,外戚和望族受到重創,宦官親戚趁機填補大量官缺。
皇帝也很清楚只剩下宦官和望族的二方拼死互掐終歸會出大事,而且宦官子弟為官者多數素養惡劣,民憤極大,望族中為官的子弟也有貪腐者。
皇帝自然會想到兩步棋來重構制衡,一是借何貴人生子扶持何進,重新扶持外戚,但鑒于梁冀之禍,外戚親屬不會再無節制遍布朝野,何進族人少,恰好符合;二是鑒于太學和各州郡官學均被望族通過難懂難學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儒學牢牢控制著,皇帝開啟鴻都門學,以才藝取代儒學,大量招收平民子弟,數年內派往各地為官,一改望族和宦官子弟遍布朝野的局面。最后形成望族、宦官、平民子弟各占三成、皇族占一成的格局。
宦官也揣摸到皇帝的心思,也怪自已的親戚子弟不爭氣,在外為官多數貪臧盤剝,加緊巴結鴻都門學諸生。
望族本來就看不起鴻都門學諸生,認為是旁門左道,加上宦官靠近鴻都門學諸生,更引起望族擔憂,鴻都門學一旦成為宦官勢力的搖籃,出仕的宦官子弟和平民子弟聯手,就會占官吏六成或更多,而望族出仕子弟數只占官吏中的三成,成為少數,這是望族絕不會答應的,于是沖突越來越激烈。聽說有不少失望的望族子弟加入各種道士、隱士、俠士團伙。
對于皇帝為何建小金庫,聽說是感嘆桓帝窮,而望族的錢財多的無處花。其實吾看皇帝自有深謀遠慮,等著看吧。致于皇帝賣官,吾就不好多說了。或許是看望族子弟為官太容易了,加上國庫空虧,皇帝的任何開支都受限于望族出身的大司農限制。”
韓遂道“父親一番話真乃道破天機,為兒領教了。兒覺得制衡之術絕非萬全之策,控衡者如行走在涯邊,要有很高的控衡手法,而且一刻也不能松懈,一不小心就會失衡,代價極大。不論怎樣,無非是錢放誰家的事,吾等只求天下太平無憂矣。”
成公英在一旁插話道“至少有三種失衡方式,一種是一方勢力超過五成;一種是二方勢力聯手超過五成;一種是一方被滅。”
韓遂摟住成公英的肩膀笑道“英兒真乃吾金城的俊才也。”韓父也點頭稱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