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上身邊的左靈護駕有功,遷南郡太守。荊州牧劉表不違帝意,將南郡太守鎮南將軍軍師蔡瑁轉為章陵太守,章陵太守樊亭侯蒯越調回襄陽。
瞿茂為南陽太守,黃祖為江夏太守,劉度為零陵太守,趙范為桂陽太守,劉叡為武陵太守,張羨為長沙太守。
荊州共八郡,加上劉表占據的益州漢中郡房陵縣成立的新城郡,共九郡。新城太守乃蒯祺。
安定楊秋來報,后將軍楊定乃本楊家族人,楊定軍中不少骨干都出自安定郡楊家和漢陽郡隴縣楊家。
楊定大本營藍田被郭汜襲占后,楊定匆忙逃出武關,丟下的所部軍隊歸到董承部下,董承實力大增。董承部下原主力是董越的舊部。
弘農郡東澗之戰,董承部受重創,楊定子中郎將楊音戰死,原楊定軍中參軍楊善、參軍楊舉、校尉楊可、校尉楊金脫離董承,帶領余部沖出戰場,率三千殘兵退入關中京兆尹,占領鄭縣,派人來安定邀楊秋軍增援,共擊李傕、郭汜。
楊秋父楊曾乃楊定之兄。
韓遂和成公英商議后給楊秋回信,同意楊秋去鄭縣救援楊定余部,如可能則接管之。
成公英提議,關中三輔人口凋零,李傕、郭汜只知強征暴掠,不擅長經營耕種,名義上所依靠的帝和朝廷已去河東郡,二人遲早覆滅,不如聯軍大舉入關中,收編朝廷留下的余部,共同滅掉李傕、郭汜,按首領各占一到數縣。
韓遂同意,認為時機已到。如若遲疑,漢中張魯、河東南匈奴、上郡羌胡部落、三輔的羌胡部落、以及三輔山賊等會搶占之。
二人攤開羊皮地圖查看三輔及周邊非聯軍勢力的所有郡縣。
京兆尹司馬防的京兆尹領十縣長安縣、長陵縣、陽陵縣、霸陵縣、杜陵縣、新豐縣、鄭縣、藍田縣、上雒縣、商縣。
右扶風太守昔坑的右扶風郡領八縣槐里縣、茂陵縣、平陵縣、鄠縣、武功縣、美陽縣、郿縣、安陵縣。
新平太守皇甫俊的新平郡領兩縣漆縣、栒邑縣。
漢安太守武悌的漢安郡領五縣雍縣、杜陽縣、陳倉縣、隃麋縣、汧縣。
左馮翊太守嚴翰林的左馮翊郡領十四縣高陵縣、臨晉縣、郃陽縣、衙縣、夏陽縣、重泉縣、粟邑縣、下邽縣、蓮勺縣、頻陽縣、萬年縣、池陽縣、云陽縣、祋栩縣。
北地郡泥陽縣、弋居縣、參縣。
共計四十二個縣。
武都郡下辨縣、河池縣、故道、沮縣、上祿縣、武都道、羌道等七縣暫不攻取。
當下三輔及周邊態勢,聯軍馬騰部已占據漢安郡隃麋縣、汧縣、杜陽縣梁興部已占據漢安郡雍縣韓家軍韓謨部已占據漢安郡陳倉縣韓家軍韓逢部已占據左馮翊郡夏陽縣。
李傕扶持的新平太守皇甫俊占據原左馮翊郡栒邑縣、原右扶風郡漆縣。
北地太守王季然占據北地郡泥陽縣、弋居縣、參縣。
武都太守山昱占據武都郡。
李傕以左馮翊郡池陽縣黃白城為主屯兵地,以右扶風郡安陵縣、京兆尹霸陵縣為次屯兵地,控制左馮翊郡西部、左馮翊郡中西部,右扶風郡東部,以及京兆尹北半部。
郭汜以右扶風郡美陽縣為主屯兵地,以左馮翊郡高陵縣、左馮翊郡郃陽縣、京兆尹藍田縣為次屯兵地,控制右扶風郡中部,左馮翊郡中東部、左馮翊郡東部,以及京兆尹南半部。
聯軍對各縣公平分派,有可能引發爭議之處都充分考慮周到,以免日后產生爭地的沖突,同時各家地盤分散,又相互牽制。具體如下
首先分配關中鄭國渠和白渠灌溉的六個田地產量最高的縣重泉縣、蓮勺縣、下邽縣、萬年縣、高陵縣、池陽縣。
重泉縣均分給侯選、程銀,縣城分給侯選
蓮勺縣均分給成宜、馬玩,縣城分給成宜
下邽縣均分給楊秋、李堪,縣城分給李堪
高陵縣和縣城分給韓遂和金城郡望族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