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所選聯合方有四個選擇。一是選袁紹,二是選曹操,三是自立,四是選熟人。
如選袁紹,聯合袁術、蒲頭、劉璋、劉表、劉備、張津等,與公孫瓚、曹操、步度根、孫策、呂布等為敵。
這個選擇的好處是擁有聯軍的雍州和涼州及半個司隸、高干的并州、袁紹的冀州和半個青州、劉璋的益州、劉表的荊州、袁術的半個揚州、劉備的半個徐州、張津的交州,共七州加三只半州,占大漢十四個州的六成,過半數。
壞處是滅掉對立勢力后,天下不可能恢復漢室,只能是袁氏的天下,涼州聯軍勢必被吞并,仍是山東、中原士家大族把持的朝廷,涼州士人仍舊很難在官場有做為或受重用。
如選曹操,聯合公孫瓚、曹操、步度根、孫策、呂布等,與袁紹、袁術、蒲頭、劉璋、劉表、劉備、張津等為敵。
這個選擇的好處是,曹操因祖父曹騰為宦官,士家大族看不起,有可能扶持庶民和邊疆望族子弟。
壞處是曹操不一定能打敗袁紹,步度根與蒲頭的敵對無解。
只擁有聯軍的雍州和涼州及半個司隸、曹操的兗州和半個豫州、呂布的半個徐州、公孫瓚的半個幽州、孫策的半個揚州,共三個州和五只半州,只占天下四成。
另外,除曹操外,聯軍與公孫瓚、曹操、步度根、孫策、呂布這些非士家大族子弟不熟。
如自立,只與蒲頭、劉璋等聯合,聯軍要同時面對袁紹、曹操兩股強大勢立,除非馬騰忠心歸順,聯軍在西涼和三輔擁兵二十五萬或更多兵力,還要有一統大漢江山之心,才可走此路。
如選熟人,當選曹操、袁術、劉璋、蒲頭、公孫瓚、劉備、張繡等。袁術稱帝,為眾矢之的;韓家軍
將領恨張繡。此二人不可聯合。只剩下曹操、劉璋、蒲頭、公孫瓚、劉備。
韓遂、韓橋、韓理三人費很大勁梳理出來四個選擇后,卻意見不一,爭論不休。只好寫信送去陳倉城,交給軍師成公英評判。
為了向蒲頭增兵,韓遂專程去拜訪鮮卑索頭部落首領拓跋詰汾和狄道沒鹿回部落首領竇統。
二人均知蒲頭部落所在之地乃水草豐美之地,于是答應先試遷去一部分人口和騎兵。
索頭部落總人口有九萬八千六百二十一人,沒鹿回部落鮮卑總人口有五千四百四十人。
索頭部落試遷一萬人,其中含二千騎兵。
沒鹿回部落在狄道人少,尚要留足人口耕種,竇統派妻雅飴回其父親日律部落,調一萬人口算作沒鹿回部落,試遷去蒲頭部落所在之地,其中含二千騎兵。
日律年紀已六十多歲了,怕死后子蒲澤守不住部落,打不過原百木部落分裂后的契翰部落和乙弗部落,允諾分一半人口給竇統,以加強沒鹿回部落。
如每年向蒲頭增兵四千騎,蒲頭當能擋得住步度根。
韓遂答應從鐘羌地調四千匹馬,贈送給二部落各二千匹馬,做遷移腳力,輸運物器。
商議定后,韓遂寫書信送給蒲頭,待得到蒲頭同意和劃出地盤給索頭部落及沒鹿回部落放牧后,兩部落各一萬人口就開始遷移。
數日后,楊秋、張橫、梁興來報,接替張津鎮守右扶風郡好畤鎮的漢安郡杜陽縣人校尉魏杰因斷糧,所部歸降,一千步兵劃給楊秋,一千步兵劃給韓家軍;
接替朱璽鎮守右扶風郡谷口鎮的京兆長安縣人校尉杜楷因斷糧,所部歸降,一千步兵劃給張橫,一千步兵劃給梁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