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槃縣東羌奴零參部落戰前有三萬羌民、漢民五百口,其中役卒一百人;有二萬羌民和近八千羌兵遭到屠殺,剩下的一萬羌民、漢民五百口,其中役卒一百人,劃歸楊秋。
楊秋任命妹妹楊香和孔樂之子孔范任陰槃縣縣長。
鶉觚縣先零羌雕零赤部落戰前有一萬二千羌民、漢民五百口,其中役卒一百人,有七千羌民和留下的二千五百羌兵遭到屠殺,剩下的五千羌民、漢民五百口,其中役卒一百人,劃歸張橫。
張橫任命長子張留任鶉觚縣縣長。
馬騰送還受傷被俘的校尉張旻,都尉張辟,但不歸還張家在黃白城的一萬家丁,補充馬家人口。
杜陽縣未遭殺戮,漢民一千口,其中役卒二百人,劃歸彭格。
彭格自兼杜陽縣縣丞。
馬騰想劃涇水、渭水北自治,將聯軍排擠到南岸,在北地郡盧水兩岸的盧水胡彭格部落待不下去了,只好暫遷居杜陽縣。
往常作戰,聯軍將領大都跟隨
韓遂。有主公管教,聯軍將領不敢妄為。此番戰役,共分十六路,韓遂只帶其中一路,其余各路無人約束,加上要為韓虎報仇,亂殺和搶掠事件時有發生。
此役聯軍將、兵傷亡損失頗重,加上軍中老、弱和負過大傷的兵漸多,韓遂決心重新整頓聯軍各部。
十一月,成公英按主公韓遂之意重新整編了聯軍各部。
一方面將郭汜舊部拆散融進聯軍各部;另一方面,為提升長年任百人長得不到晉升的基層軍官之職,啟用漢軍中管轄二百人的“軍候”官銜,將百人長等官職讓給底層升遷
鐵騎部牙門將尉遲延嘉,領四千漢鐵騎,駐漆縣;
校尉尉遲鐵,鐵騎軍候萬燁、白朝、衛廉、羊兆、滕夏,一千漢騎;
校尉韓銅,鐵騎軍候師曇、屠貫、古廬、鄭珀、鐘覺,一千漢騎;
校尉韓川,鐵騎軍候酈明、馮浠、蔣帕、沈喬、朱旺,一千漢騎;
校尉韓都,鐵騎軍候宮勝、左炅、祖封、尚成、焦盛,一千漢騎;
長陵縣縣長兼精騎部牙門將楊寺,領四千漢精銳騎兵,合并了宋曄、張寵、伍習的漢兵余部,駐司隸京兆尹長陵縣;
校尉韓涂,軍候薛帛、雷苞、于寒、康惠、伍簡,一千漢騎;
校尉韓交,軍候孫葦、余巨、蕭立、王署、姚嵩,一千漢騎;
校尉韓品,軍候尹騏、宋佗、楊乘、孟奎、黃禮,一千漢騎;
校尉韓亥,軍候文程、李梁、羅保、郝春、吳辟,一千漢騎。
司隸部,裨將軍韓潼,領八千羌騎和七百漢水兵,合并了楊寺在京兆的羌騎余部以及宋曄、張寵、伍習的羌兵余部,駐司隸左內史郡池陽縣谷口鎮;
司隸羌騎一部,校尉韓春,軍候韓蛟、韓烈、韓牧、韓錦、韓澄、韓衡、韓達、韓雷、韓白、韓琮,二千羌騎;
司隸羌騎二部,校尉韓夏,軍候韓費、韓化、韓樂、韓棣、韓輾、韓儔、韓觀、韓獻、韓梧、韓條,二千羌騎;
司隸羌騎三部,校尉韓秋,軍候韓壇、韓飾、韓壬、韓清、韓杞、韓諾、韓貿、韓羅、韓蘆、韓宮,二千羌騎;
司隸羌騎四部,校尉韓冬,軍候韓況、韓伉、韓具、韓介、韓絳、韓儉、韓積、韓琿、韓晃、韓杭,二千羌騎。
司隸水軍部校尉李門,五百名漢射手,二百名船夫漢步兵。
預備部,校尉閻行,駐涼州漢陽郡冀縣;
都尉韓布,三百漢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