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郡冀縣閻家在市場上拋售十二萬石麥。正常價可兌四萬八千石粟米,或九百六十斤黃金。
車家欲用粟米購進閻家的十二萬石麥,閻家為討好車家,只收車家的四萬石粟米。
此舉導致漢陽的粟米價格應聲上漲,原來一石粟米可兌得二石半麥,變成可兌三石麥。整個涼州的粟米價都有調高的趨勢。
粟米漲價看似對涼州種粟米的韓家和以粟米為軍糧的聯軍有利,但損害了漢陽、武都、三輔等廣大的郡縣種麥的漢望族的利益,不利于聯軍在涼州和關中的長久治安。
平準官韓悉出手,調用七十八萬石粟米在涼州兌換成一百九十五萬石麥后再交付給梁興等八部,以平抑粟米價。粟米價格回落到兌二石半麥的正常價位。
又對閻家和車家各開出一份處罰單。處罰金額不大,主要起到警示望族的作用。閻、車兩家再也未敢擾亂市價。
又舉例,市場上黃金稀少,許多賬目和交易雖然以黃金記賬,但實際上黃金并未在市面上流通,而是絕大部分集中在韓家。
韓家黃金也不多,但西域金幣充足,于是涼州各望族的賬目實際上是互相欠賬,最終靠平準官韓悉以韓家的西域金幣做信譽擔保做賬。
韓家有足夠的西域金幣,且金價穩定,整個涼州的記賬就不會混亂。
平準官韓悉為了穩定黃金價格,猶其盯死黃金兌粟米、麥、豆、布帛幣的價格。
一斤黃金兌五十石粟米,或一百二十五石麥或豆,或約二十一匹半布帛幣。
具體舉措就是嚴禁用黃金真實流通。
安定郡朝那縣皇甫家族家中藏有頗多的黃金,不敢公然違抗平準官韓悉的禁令,悄悄用黃金在市面上兌換布帛幣,兌換價為一斤黃金兌三十匹布帛幣,再拿布帛幣去按市價正常兌粟米。如此一來,相當于一斤黃金兌得七十石粟米,多兌二十石粟米。市場上黃金立刻升值。
平準官韓悉發現后,調用九千三百三十四斤西域金幣到涼州市場上兌得四十六萬六千七百石粟米交給金城十四家望族做為農事補償,金價回落到正常價位。
又對皇甫家族開出罰單,以警戒望族。
涼州各家望族記賬的核心賬目都只能在平準官韓悉備案,韓悉由此知曉涼州各家望族的大體收支情況,幫助各家賬目對沖,解決糾紛,實際上仍是以物換物,黃金或西域金幣無需流動。
韓悉從一千中抽一做為平準官署的費用,足夠平準官署的運作開支了,還從韓家私塾苑招了一個叫韓角的年輕人做幫手專管記賬。
極個別情況下數日或數月需要實際黃金,由韓悉用韓家庫存西域金幣、黃金、玉石、財寶等做保,仍舊不讓望族從平準官署提取黃金或金幣。
平準官韓悉得到主公的高度贊賞,設在榆中縣縣城的平準官署成為安羌將軍府重要的官署之一。
拓跋金聽拓跋銀述說聽呆了,世上竟然還可以這樣做賬表示回部落也要求當索頭部落的平準官,讓各子部落之間也如此記賬。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