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年聯軍征調攤派費和稅賦六十萬石粟米,免征,抵消部分韓家給聯軍的墊付。
常年支付
給雍州刺史府下年開銷的二千斤西域金幣;
給韋端的涼州牧府每年一千斤西域金幣做經費補貼;
鮮卑索頭部十二萬石粟米,因遷走移民二萬口,比上年減去四萬石;
贈貲胡部落四萬石粟米,五百斤西域金幣;
念駿部七萬石粟米;
西域百騎部六十七斤西域金幣;
給左馮翊太守韓斌每年一千二百斤西域金幣做經費補貼,其中八百斤為韓家按太守級給韓斌的年薪;
韓家、成家、樊家、張家四家之外的金城十四家望族的農事補償錢九千三百三十四斤西域金幣。雖然各家人口大都移民去了三輔,各地勞役仍存在,故農事補償錢繼續給付。
平準官用九千三百三十四斤西域金幣到涼州市場上兌得四十六萬六千七百石粟米交給金城十四家望族,以平抑金價。
貼補聯軍空虧的二十一萬零七百石粟米。
調往龍耆城一萬石粟米,調往鐘羌四鄉五萬石粟
米。
武威郡祖厲縣張家莊苑交付征調的五萬石粟米做為對韓家的回報,實際交給西鎮,而各縣韓家的征調全免。
加上上年庫余,新地西鎮方城地下倉窖最終粟米一百七十個,麥、豆儲全空。空窖占四百三十個。多出二千六百一十五石粟米堆放在地面倉中。
新地塢堡地下倉窖存五萬石粟米。
陳倉城
韓家在陳倉縣無移民,無錢糧收入。從臨羌縣調來十萬石粟米,陳倉城中韓家糧食庫余二萬一千八百五十八石麥、十萬石粟米。
高陵縣
一萬零三百六十四人,十一萬五千畝種粟米,收獲四十六萬石粟米;另一萬二千畝種麻、三千畝種葛、一萬畝種菜、豆、瓜果。
所產足夠供給高陵縣和長安縣的韓家移民,余糧充貨幣用于本縣、長安縣、陳倉縣等地韓家人的雜支費。
長安縣
一萬零二百四十一人,一萬畝地僅種菜、豆、瓜果。糧食由高陵縣韓家供給。農忙季節壯勞力去高陵縣助耕、收。
本年撥二百斤西域金幣修繕長安城。
龍耆城
住有二十九個西域蕃國、蕃城或國之使者、侍子、家眷共近五百人口。
從西鎮每年調撥來一萬石粟米、一千斤西域金幣替朝廷供養之。
有人提出遷回許縣,投靠曹操和朝廷。但也有人反對,擔心曹操打不過袁紹,眾人決定再觀望一陣子。
榆中縣
人口三千四百六十二人。本年收獲七萬五千九百七十五石粟米。
留足下年口糧六萬二千三百一十六石粟米,另撥三千五百石粟米給生畜。
庫余二萬三千九百三十三石半粟米。
由西鎮代繳聯軍征調費。銅器制品收入、草料和布帛幣一萬二千匹支付雜支費。
臨羌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