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英巡視左馮翊郡后返回陳倉。韓遂詢問成公英,誰合適接替韓宛出任扶風軍偏將軍。
成公英道“近來戰事頻繁,聯軍傷亡頗多,四名偏將軍中的韓謨、韓宛二位已陣亡。
漢兵日益減少,恐再也得不到李傕、郭汜余部那樣的大規模補充。
各路勢力都在爭搶三輔返鄉漢難民,聯軍所得漢難民有限,不足補上空缺。
戰損過大的問題出在聯軍缺乏統率大軍的大將人才。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將各軍拆小,提拔新秀將領和老將出任偏將軍分而治之。
吾提議集中除鐵騎部以外的所有漢兵補滿韓宛的九個校尉部,然后拆開,在此基礎上擴為九軍。
九軍分別是馮翊軍、京兆軍、扶風軍、荊州軍、益州軍、涼州軍、西羌軍、安羌將軍府中軍、長離川軍。
中軍和長離川軍乃機動兵力。
偏將軍人選有牙門將孫威、牙門將韓隸、牙門將尉遲延嘉、牙門將韓北、牙門將楊寺。”
軍師的建議非同小可,給韓遂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韓遂決定采納軍師的九軍建議,但認為戰績不佳之因一是在于主將年齡偏大,二是韓家將占據過多的要職,使得各望族家將不能力戰。主張使用年輕且武藝高強之將為各軍大帥和各校尉部校尉,并參考將領個人資歷。
于是,通過安羌將軍府發出一系列改編和任命
韓東、韓西已戰死,改任韓南為韓師校尉部校尉,韓春為宛馮校尉部校尉,韓夏為夏陽校尉部校尉,韓秋為莫邪校尉部校尉,韓冬為干將校尉部校尉。
都尉陽蓋為太阿校尉部校尉,都尉麴冰為棠溪校尉部校尉,都尉田矛為虎淵校尉部校尉,都尉蔣理為合伯校尉部校尉。
為解決兵力損失,左馮翊校尉部改編為夏陽校尉部,長安校尉部改編為莫邪校尉部。
棠溪校尉部校尉麴演晉升為扶風軍偏將軍,直轄校尉韓春的宛馮校尉部校尉、校尉麴冰的棠溪校尉部。
陽逵為馮翊軍偏將軍,直轄校尉韓夏的夏陽校尉部、校尉陽蓋的太阿校尉部。
蔣石為京兆軍偏將軍,直轄校尉韓秋的莫邪校尉部、校尉蔣理的合伯校尉部。
改任馮翊軍偏將軍韓潼為聯軍益州軍偏將軍,直轄蜀郡北部都尉兼聯軍益州校尉部校尉韓支的聯軍益州校尉部。
長離川羌騎部偏將軍韓仁的官銜改稱長離川軍偏將軍,直轄長離川羌騎部。
荊州軍牙門將孫威晉升為荊州軍偏將軍。
涼州軍偏將軍韓平改任西羌軍偏將軍。
田樂為涼州軍偏將軍,直轄校尉田矛的虎淵校尉部。
閻行為安羌將軍府中軍偏將軍,直轄牙門將尉遲延嘉的鐵騎部、校尉韓南的韓師校尉部、校尉韓冬的干將校尉部、牙門將閻杰的預備部。
確定主將和主力后,韓遂命成公英率軍師府眾參軍開始重新整編兵力,組建九支軍,首先調發羌俘補充兵源,恢復三輔的扶風軍、京兆軍、馮翊軍
第一軍為聯軍扶風軍
偏將軍麴演,總兵力一萬三千人;
中軍別部司馬兼軍需別部司馬韓焓;
宛馮校尉部,駐防司隸右扶風郡美陽縣及好畤鎮;
校尉韓春,兵力一千漢騎,一千發羌騎;
中軍別部司馬韓介;
都尉韓章;
別部司馬韓帛,鐵騎曲長薛河、弩騎曲長孫固;
別部司馬韓璠,輕騎曲長涼方、弓騎曲長任飛;
都尉韓布;
別部司馬韓杞,輕騎曲長徐咨,弓騎曲長趙浹;
別部司馬韓諾,輕騎曲長曾德,弓騎曲長法愷。
棠溪校尉部,駐防司隸新平郡漆縣
校尉麴冰,兵力一千漢騎,一千發羌騎;
中軍別部司馬麴光;
都尉麴芮;
別部司馬麴匡,鐵騎曲長麴泰、弩騎曲長馬翊;
別部司馬麴威,輕騎曲長竇協、弓騎曲長池越;
都尉麴燦;
別部司馬麴連,輕騎曲長毛柯、弓騎曲長馬志;
別部司馬麴麥,輕騎曲長李歷、弓騎曲長辛樂。
新平羌騎部,駐防司隸新平郡漆縣;
牙門將韓北,兵力五千羌騎;
中軍別部司馬左威;
校尉芒奢、注柯、東曄、滇文、來羽各管一千羌騎。
北地郡盧水胡,暫駐防司隸漢安郡杜陽縣;
裨將軍彭格,兵力四千胡騎。
中郎將長子彭貴;
牙門將次子彭析;
校尉彭猛、彭會、彭冉、彭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