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姑蘇的小轎車突然有一天全部停了不能開了,有影響,但影響不會動搖一個城市的運行。
可要是重卡重載車輛突然嗝屁,不敢說一定餓死人,但城市化程度越高,“喪尸出城”的類似場景也就越可能。
基于這個現實基礎,張浩南跟張建剛吹的牛逼,才有了后續,先達成了基本共識,再謀求共同發展
至于說有差異,很正常,這個世界總該有求同存異的時候嘛。
“后來就講難度,然后基于這個難度,能做點啥。預研工作肯定是要做的,但是在做工作的過程中,能不能創造一些效益,主要也就是聊一下細分的市場。比如說工程車輛,或者就是特定場景下的車輛,比如說港口碼頭,比如說封閉廠區等等。總之就是算了一下市場規模,感覺還行,也能做”
“電瓶三輪車變成四個算不算”
“”
什么情況
你一個老頭兒就要關注“老頭樂”
但還真別說,魏剛的關注點是準確的,唯一麻煩的地方,其實是法律法規的問題。
細分市場可以按照場景來劃分,也可以按照功能性來劃分,當然也能按照地理環境來劃分。
在嚴禁明火的倉庫,電動叉車、電動地牛、電動轉運車、電動牽引車都是需要的,整個市場規模也相當可觀。
不說十年之后,就是現在,也是五十億級別的產值需求。
只不過主要市場并不是在國內,而是在現在的倭奴、南朝鮮以及東歐東南亞地區,國內需求暴增也很快,五年左右就迎來了第一波高峰。
期間國內需求不那么高的原因,就在于這些平平無奇的玩意兒價格還很貴,很多中小型企業不愿意購買。
一臺電動叉車價格,能買輛燒油的,那還不如做好倉庫的防火工作。
當然只是消費心理,并不能當真,但大體上就是這么個情況。
張浩南跟張建剛吹的牛逼,就在于他表示,只要特種裝備生產許可證下來,爺直接又是一個龍頭企業拔地而起。
老哥,你就說我牛逼不牛逼吧
大家都姓張,五百年前是一家,你得信我。
這個細分的牛逼張建剛一琢磨就覺得可行性極強,因為兩浙省現在已經開始搞了,政務院也有相關扶持文件,是劃入到高科技技術領域的。
有了信任基礎,張浩南緊接著就提到了點對點定向運輸車輛電動化的可行性,包括不限于公交車、中小型廂式貨車、一般土木工程施工車輛等等。
張浩南提的這個,是央企在二十年前就琢磨過的事情,不過當時應用場景比較簡單,是為了區域范圍內轉運小批量物資,針對的對象,也是下屬企業的倉庫。
二十年后“增程式”電動車,誕生的其實非常早,但投放市場卻很晚,原因就在于控制系統根本不行。
別說過去,張浩南現在也完全不行,元器件都被迫做得很大,沒啥太大的意義。
哪怕是“老頭樂”,以后控制器跟飯盒差不多大那是以后,現在連個影兒都沒有呢。
任意一個工業品的放大或者縮小,其實都是重新設計規劃一次,它不是氣球吹氣放氣然后質量變化不大,完全是兩回事。
當然基本框架不變,小修小改,那就另外一說。
“所以其實電動汽車是沒有的,但你跟張建剛吹的牛逼呢,重點在于讓他相信預研工作中也能延伸出相當規模的零部件生產單位,這些生產單位呢,可以先整合到現有的產品線中去,是這個意思吧”
魏剛腦子轉得快,還舉了例子,“比如說后視鏡、輪胎等等,規格上可以次一點,要求也能低一點,但相關產品線具備經驗,那么只要等到相關產業升級,通過更換生產設備,就能完成生產轉型。畢竟工人培訓上手也要更容易一點。”
“”
艸,老子怎么沒想到呢
禿頭老漢說的這些吧,張浩南其實沒琢磨過,他吹牛逼不過腦的,壓根沒想那么多,只是簡單地做了小學算術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