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林大官人對這些府縣衙門內部的政務沒有太大興趣,畢竟他不是府縣地方衙門里的官吏。
但是長洲縣縣丞說,府衙把各縣濟農倉調度權力全拿走,并且禁止縣衙開倉時,就引起了林大官人的關注。
濟農倉制度主要施行于江南地區,畢竟江南地區糧食產量高,有建立濟農倉的基礎。
濟農倉建設開端于宣德年間,然后一百多年間時存時廢,嘉靖朝平息倭寇后又開始重新建設起來。
顧名思義,濟農倉的主要功能就是囤米,來源就是加耗、勸捐、借糧等幾種方式。
濟農倉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就是穩定糧價,在糧價昂貴時,以低價向市場出糶糧食。
原則上大災之年全部出糶、中災之年出糶一半。
第二個就是社會救濟,這又分為賑和借兩種。
賑就是免費糧食,不需要歸還,一般針對無贍養老人和遇到絕境的特困戶。
借就是將糧食無息借給貧困戶,但需要秋收后歸還,主要針對青黃不接或者遭遇小災時的一般貧困戶。
第三個就是補貼公共開支,比如水利工程,這也是林大官人最關注的方面。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濟農倉完全歸于地方官府調度,不用上繳朝廷,屬于地方“小金庫”。
先前林大官人說過一句“我們蘇州府很有錢”,指的就是這個。
據說在最巔峰時期,蘇州府各縣濟農倉加起來存量能多達七十萬石。
若非是江南這樣糧食產量高、余糧也多的地方,一般地方還真玩不動濟農倉這種制度。
林大官人念念不忘的水利工程,就是想等著十月農閑后,從縣里濟農倉搞點財政資金出來。
畢竟管糧縣丞郭大人是自己人,有些事情就好辦。
不過林大官人還沒有把這個心思對別人說過,郭縣丞也不知道林大官人對濟農倉有想法,所以先前也沒想到把濟農倉權限變化通知林大官人。
如今府衙把各縣濟農倉調度權都拿走了,讓林大官人一下子感到難度倍增
運作縣級財政資金和運作府級財政資金,困難度能是一個級別么更別說在府衙沒有自己人。
想到這里,林泰來憤憤不平的說“娘希匹府衙如此行事,真是亂彈琴
縣衙才是基層親民官,最需要濟農倉這種靈活手段快速解決問題
而府衙過度集權,人為增加環節,只會導致施政緩慢、效率低下、響應遲鈍,讓濟農倉喪失該有作用”
眾人聽到這些話,不禁詫異的看了眼林大官人。
他們倒不是因為林大官人當眾非議府衙而吃驚,畢竟大明是個以言論暢通為政治正確的社會,有頭有臉的名人罵幾句官府并不算什么。
他們只是驚訝,府衙收走各縣濟農倉調度權這事,怎么你林泰來比知縣還生氣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皇帝不急太監急。
“說得好堪為一針見血”在場唯一有資格為林大官人叫好的人,自然也只有新上任的長洲縣袁知縣了。
新知縣第一次在縣內亮相,想表達一下愛民,就被府衙堵了回去,心里正憋氣。
于是其他眾人的疑問得到了解答,只當林大官人非議府衙是為了故意巴結袁知縣。
但又有新的疑問,你一個吳縣的良民,巴結長洲的知縣,是不是拜錯了廟門
新知縣的入境儀式也就那么回事,在飲馬橋完事后,袁知縣正要繼續上轎走人。
但他卻又發現,在飲馬橋橋頭的石壁上,除了張貼一些衙門公告外,還刻著三首律詩。
這又成功引起了袁知縣的興趣,畢竟袁知縣是一個四百多年后能上中學課本的家。
他上前仔細看過,原來是那年十八感懷三首系列。
“誠為佳作也”袁知縣大聲稱贊道,然后又對左右問道“此乃何人所作。”
眾人沒說話,齊刷刷的看向林大官人。
林泰來也只能挺身而出,答道“在下拙作。”
作為反復古派的人物,袁知縣文學之道講究一個反對模擬古人、解放天性、抒寫自我真性情,所以更注重詩詞背后的故事。
便又問道“這感懷三首是在什么樣情況下作出的當時是什么心境又為何刻在這里”
這可把林大官人難住了,那會兒就是覺得,自己不能只寫小品詩了,應該發表一點“有深度”的重量級作品,所以就拿了這三首出來。
正當這時,忽然有個非常勇敢的衙役沖了上來,跪在袁知縣面前,義憤填膺的說
“大老爺有所不知,林泰來曾經闖入長洲縣,窮兇極惡的毆打本縣衙役,前后共打傷五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