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韋巡撫大概是害怕林泰來的武力值,不敢左右無人,并強迫林泰來放了“殺官造反”的席思危。
那么問題來了,按照大明律例,公開包庇并用權力營救“殺官主謀”的官員,該當何罪
在審理問題上,這樣的官員是否應該避嫌
驀然回首,林泰來竟然在這里也挖了坑,將席大朝奉的退路也堵死了
今天場面上能夠一直不冷場,林大官人居功甚偉,一個人貢獻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臺詞。
此時又聽到林大官人開腔說“我林泰來常跟人講,韋大中丞是我生平最敬佩的官員
而韋大中丞最讓我敬佩的一點就是,在公義面前,敢于大義滅親”
直到現在,韋巡撫終于能理解,為何剛才自己擺明車馬要整治林泰來時,府縣官員的態度都很不積極。
并不是什么沆瀣一氣、包庇豪強,而是所有人都認為,想用八個雞毛蒜皮,充其量就是打人、占田之類案子,就把林泰來這樣的特大號刁民給辦了,幾乎不可能。
那些比較熟悉基層情況的府縣官員對此十分不看好,懶得白費力氣,所以就推諉敷衍了。
事已至此,韋巡撫看向府縣官員,希望能有人站出來打個圓場。
但眾位官員大都是沉默不語,顯然不想沾惹這種巨大麻煩,真的犯不上。
大明官場體制與后世雖然多有近似處,但也有些根本性的區別。
比如所有官員都是朝廷命官,地方上知縣也好知府也好,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而不是由巡撫任命和罷免,比后世的獨立性稍強一些。
所以大明官場上有些事情,在后世人眼里簡直匪夷所思。
大家都是朝廷命官,地方官員拍上司馬屁所能得到的收益,與后世相比也略少一些。
巡撫又不能一言而決把知縣提拔成通判,也不能一句話把知府降級成同知。
官員們心里都有桿秤,為了“殺官造反”的大麻煩,去巴結巡撫非常不值。
還有,做官的人考慮問題,必須要全面
被暴徒圍攻的王稅使他哥還是王司徒呢,那人比巡撫還大。
如果幫著韋巡撫把嫌犯開脫了,那王司徒、王御史、王方伯們怎么想
官員們不愿意說話,但申二爺還是那么不給韋巡撫面子,跳出來建議說
“于情于理,應該讓王稅使親自審問他是受害之人,肯定會盡力找出真相。”
席大朝奉登時魂飛魄散,憑林泰來與王之都的關系,去王之都那里被審,還能活命
以王之都的作風,說不定直接委托林泰來代替主審了
韋巡撫還是想保住席大朝奉小命的,展露出幾分急智,指著長洲知縣袁宏道說
“那為什么要舍近求遠,不委托袁知縣審理王之都是受害之人,難道袁宏道就不是”
比起有背景又獨立于地方的王之都,袁宏道這個下屬地方官當然更好“擺平”。
然后韋巡撫又直接問袁知縣,“本院若委托你審理,你接收不接收”
袁知縣愣了愣,答話說“那下官要先單獨問林泰來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