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放了文科鄉試的榜,武舉鄉試緊接著就在九月舉行。
武科鄉試的規模比文科小多了,一共也就數百人參加,最后取中三十個武舉人名額。
武科到了鄉試這個級別,制度就很正規了,不像府縣那樣隨意和亂來。
后世人可能不太了解的是,武舉是有卷面文字考試的,而且分量很重。
參加武舉的武生,要先考策論,在文場上根據題目答一篇策、作一篇論。
武舉的錄取原則是“以策論定去留,以武藝分高下”。
只能說,這個考試制度太踏馬的適合林泰來了。一個準備去考文科的人,還會怕策論
雖然林大官人并不是軍事專業的,但這幾個月也是一直復習武經七書的,后世又經歷過網絡信息的熏陶,對于鍵政還是很有心得。
別的武生答策論題,能寫千八百字就不錯了,而林大官人兩道題洋洋灑灑的寫了六千多字。
就文場上這種絕對的數量級差距,考官如果敢淘汰林大官人,林大官人就敢舉著答題去告御狀。
策論考試之后,就到了林大官人最喜歡的武藝考試環節了。
對林大官人而言,天下沒有比這更公正的考試了
在武舉最早的時候,武藝部分只考步射和騎射,這對林泰來這樣平民考生是非常不利的。
后來為了擴大取材范圍,武藝考試擴展為三個項目,分別是弓馬、膂力、刀槍。
考生要在三項里任選兩項參加,只有在兩項里獲得一等的,才有被取中的資格。
對林泰來而言,當然是直接略過弓馬,選擇膂力和刀槍兩項。
待到秋來九月八,林大官人上校場。
數百考生站在點將臺下,接受點名,這種武藝考試不像文場,沒必要入場搜檢。
考官們都在點將臺上,林大官人抬頭就看到了南京兵部尚書王遴,他也是主考官。
而王遴身邊是一個武勛,林泰來推測是南京城守備大臣、臨淮侯李言恭,估計是副主考之類的角色。
疑似李言恭的武勛大臣身后,就是林泰來初到南京就見過的李宗城。
這會兒李宗城也看到了林泰來,忍不住怒目而視,但林大官人完全不在乎。
要是武藝考試還能被你個小癟三黑了,那就是天大笑話了。
今天膂力,明天刀槍,都是林泰來參加的項目。
點完名后,便有軍士抬了兩組石墩,來到點將臺下。
重量都是天下統一的制式,分別是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另有一個作為擺設的五百斤。
當其他武生都與兩三百斤的石墩搏斗時,被喊到名字的林泰來出列上前,直接選了五百斤石墩,按規定動作把石墩提到腰腹之間。
在幾百道驚駭的目光里,膂力項目第一名輕松到手。獨一無二的提起五百斤石墩,想黑都黑不掉。
從校場出來后,林泰來馬不停蹄,迅速回到國子監。
林大官人臨近考試后為何吃住都在國子監,就是為了防止場外陰招。
國子監里面雖然條件一般,但怎么也比外面客店、勾欄場所安全。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