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百年后的術語來形容,就像是被“機械降神”了。
“既然陛下嘉獎林泰來,那此人讓誠意伯斷腿之事,又該如何處置”李植泄憤說。
萬歷皇帝隨口應付著道“該賞就賞,該查就查,此之謂賞罰分明也。”
壽宮擇址這件事就算塵埃落定,徹底結束了。
但在大臣心里,好像又沒結束,因為真正的謎底并沒有揭曉,皇帝為什么如此欣賞李如松的奏疏
申首輔最大的黨羽、吏部尚書楊巍在行宮外面,非常好奇的對申時行問道“李如松奏疏里,究竟暗藏什么機鋒”
申時行無奈的搖了搖頭,“不管伱信不信,我的確不知。”
連申首輔最大黨羽都問不出個端倪,其他人就更只能胡亂瞎猜了。
但申首輔此時也沒心思管別人怎么想的了,他只想早點回到城里,把那個姓林的找過來問問。
昌平天壽山行宮距離京城足足有一百里地,龐大的隊伍速度緩慢,要走兩天才能回到京城。
但皇帝還在路上時,消息就已經傳進京城了。
皇帝回京城,必然要組織百官去城門口迎駕,負責禮制的禮部最先得到確切消息。
禮部員外郎王之猷把手頭事務安排下去后,就匆匆的趕回家里。
此時王家掌門人戶部左侍郎王之垣少司徒心情不大好,正在和侄子王象蒙說話。
至于王少司徒心情不太好的原因,連林泰來一個外來者都能猜出個七七八八。
六十歲的官員就相當于站在十字路口,是繼續為大明操勞,還是激流勇退
如果再搏一把,那么還有沒有機會更進一步比如從侍郎晉升為尚書。
本來王少司徒的此時心理就很敏感,偏偏皇帝去天壽山巡視,召了一群大臣扈從,卻沒有他王少司徒,怎能不令人堵心
少司徒王之垣、十五妹王之瑤、侄子御史王象蒙三人正坐在池塘邊說話,禮部員外郎王之猷快步走了過來。
“天壽山那邊有消息傳過來了”王之猷叫道,直接打斷了另兩人先前的談話節奏。
現如今李如松確實是大部分官員的羨慕對象,這賞賜來的太簡單容易了,一封奏疏就搞定
王少司徒目光如炬的評論說“賞賜都是小事,關鍵是借此獲得了圣眷,此為大收益也。
就是這封奏疏究竟有何隱喻,委實讓我不得其解。”
王之猷補充道“還聽說,有個叫林泰來的,與李如松一起獲得了賞賜。”
王少司徒皺起了眉頭,問道“這個林泰來,是我們所知道的那個林泰來否”
王之猷點了點頭說“從各種跡象看,應該就是同一個人了。
聽說在天壽山行宮,還有人彈劾林泰來弄斷了誠意伯的腿,這也沒有別人做過。
再說前幾天,林泰來確實是與李如松一起出現和離開的。”
王之垣愣了一下后,突然伸手猛拍了一下身邊的石頭
心里出現了大量懊惱情緒,又是怎么回事
王之猷感覺到老二哥的情緒有波動,為了安穩住老二哥,轉頭就對王象蒙喝道
“那天你出門迎接林泰來,為什么沒有把林泰來請進家里”
王象蒙“”
當時不是按照二伯父的指示來辦事的嗎怎么又成了自己的過錯
作為輩分最低的侄子,王象蒙承擔了所有,也不敢還嘴。
再說當時他也不知道,林泰來是這么能打的啊,而且二話不說,立刻就驗證成功了。
又回想起來,林泰來走之前說過“送你們王家一點富貴”,還說過“你們王家一個尚書沒了”這樣的話。
當時他只覺得,這些話可笑之極,現在才發現,這些話一點也不夸大,說的都是事實
李如松上了這個奏疏,結果升了一級不說,又是雙俸祿又是飛魚服的。
如果奏疏是自家二伯父上的,那升到尚書,也不是沒可能啊。
前來傳消息的王之猷也越想越可氣,又開口道
“如果當時有林泰來指點,我們王家三人聯名上疏,豈不人人都能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