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尚書又解釋說“按慣例,武科第一名皆聽其自選任職地方,授予實職,此乃國家對第一人的優待。
比如愿意在京營的就在京營任職,愿意回原籍的就回原籍任職。
設若鄭國泰被取中為狀元,求掌大內禁兵,為宮門守衛,陛下又當如何面對
若不許,寒了皇親報效之心,壞了優待武狀元的慣例;若準許,又會造成外戚干政之隱患,陛下在宮中能安睡否”
萬歷皇帝心里吃了一驚,還能有這種操作
先前他只是想著,給鄭國泰一個狀元,壯大鄭家的聲勢。
至于以后更具體的安排,還沒有想那么多,更沒意識到還有鄭國泰守宮門這種任命。
故而萬歷皇帝完全沒有預料到,這幫文官居然想到了自己前面去。
在鄭國泰問題上,這幫文官居然想得更細致,更深入。
沈尚書還在苦口婆心的勸道“陛下列祖列宗之成法,不用外戚直接掌兵,實乃未雨綢繆之計也
那鄭國泰如果被點為狀元,就是給朝廷一個極大難題,奏請陛下三思。”
萬歷皇帝很不爽的反問道“難道鄭國泰的武試直接作廢朝廷的考試豈不成了兒戲”
沈尚書又答道“無論何種考試,考生因病不到,皆視為棄考。
而現如今鄭國泰在殿試之前稱病不出,說明他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故而陛下應當體諒鄭國泰之苦心,也將鄭國泰生病視為棄考。
如此陛下和朝廷就不用為難了,同時又不傷皇親體面,于各方而言都極為妥帖。”
萬歷皇帝“”
讓鄭國泰生個病,怎么到你們文官嘴里,就成了主動棄考了
萬歷皇帝畢竟還年輕,又不是口才特別好的人,他眼見著說不過沈尚書,又轉向首輔申時行,垂詢道“首輔以為如何”
申時行奏對說“文武官員出身,各有三途,其中武官是恩蔭世官、武科、功績三種出身。
鄭國泰雖然自身沒有官位,但其父鄭承憲乃是帶俸都指揮使,將來鄭國泰少不得要加恩襲位。
故而鄭國泰算是走了恩蔭世官的途徑,不宜再另行通過武科授官。”
不愧是首輔,這回答從制度層面高屋建瓴、有理有據。
萬歷皇帝不滿的說“鄭國泰自身沒有官職,應當比照未能頂門立戶的軍余子弟,根據武科成績而實授。”
申時行又答道“軍余子弟不能承襲官職,只能自謀生路。
莫非鄭國泰放棄所有恩典,將來也不承襲父親的品級
而且只根據兵部考評授官和升遷,不能再另外領受皇恩”
如果讓文官系統的兵部來安排鄭國泰,那基本上就永遠在某個角落中低層,沒希望升遷了。
萬歷皇帝不悅的狡辯說“參加武科的還有很多武官,難道依照爾等的說法,這些武官既然已經是官身,也沒資格參加武試了”
申時行不慌不忙的說“武官參加武科并被取中,就原官基礎上升級。
如果陛下看重鄭家,那不妨直接給鄭家升一級,準許鄭國泰世襲,以為嘉獎。”
申首輔很清楚,皇帝要是繞過大臣,直接強行封鄭國泰,那根本攔不住。
所以不如引導皇帝給鄭家一個表面品級很高的虛封,其實影響不了什么。
萬歷皇帝被大臣們堵得啞口無言,半晌沒有說話。如果論起講道理,他真的講不過這些大臣們。
關鍵是,沒有大臣站出來支持皇帝,沒有大臣敢幫鄭國泰說話。
就算以打圓場著稱的首輔,雖然沒有直接反對鄭國泰做狀元,但卻一直在說鄭國泰不合適。
萬歷皇帝只感到氣抖冷,此時封不封鄭國泰已經是小事了,這種集體堅決反對鄭國泰的態度,讓皇帝感到惱羞成怒。
他們反對的不是鄭國泰,而是立皇三子為東宮
上朝實在是沒什么意思,也許就不該和大臣面對面的講理,應該學習爺爺世宗皇帝,躲在深宮遙控一切
催吧催吧,眼看高潮要寫砸了,網站就是不給推薦沒曝光,單位也逼著辭職,還有個別人天天陰陽怪氣,狀態能好就見鬼了。有時候就想,去寫淺顯白文算了,至少隨便寫不費腦子讀者群體還更多。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