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泰來“”
一個是九一,一個是九五,很好很強大。算了算了,反正小名都是亂叫的,總比四喜好聽。
本來按照林大官人的計劃,陪著兩個女人坐完月子后,就再去揚州。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到了九月底時,林大官人發現自己年底之前實在分身乏術。
所以只能派人去揚州送信,讓汪員外繼續串聯同道和搜集“罪證”,先不要著急發動,等來年再說。
從九月底到十月上旬,就是一年一度的秋收農忙時候。
當然對林大官人這種人而言,他又不下地收稻谷,真正忙的是在秋收之后。
秋收結束,就是官府開始征收錢糧的時候,應天巡撫趙志皋對今年的錢糧空前重視。
不得不說,做官這種事三分靠實力,七分靠運氣,趙志皋的運氣就非常不錯。
因為去年蘇州府豁免了過去十年拖欠的錢糧,減緩了百姓的壓力,所以今年百姓對于交納錢糧的抵觸心不算重。
同時經過連續兩年的小災害后,今年終于是一個好年景了,官府征收錢糧的壓力自然就輕。
所以林大官人預估,趙志皋今年的錢糧指標完成結果不會太差,不過具體數據要等年底才知道。
另外秋收之后意味著農閑時光到來,而農閑往往又意味著官府工程開搞。
這又是一個非常令林大官人操心的事情,經過與兩個縣衙的反復商議,終于確定了今年的官府工程項目。
吳縣這邊,是開工疏浚木瀆鎮與楓橋鎮之間的航道,保證木瀆鎮的貨船能暢通無阻直接北上匯入大運河。
長洲縣這邊,則是在東邊城外的大片湖岸筑堤,并起了個名字叫袁公堤。
剛把工程項目確定,并交給了大哥林時來的兩個工程隊,還沒容林大官人喘口氣,結果又有事情上門了。
湖廣荊州的袁家糧行遵照合作約定,在秋收之后,就迅速運送大量稻米到蘇州城,第一批數量就高達五千石,動用了二十多艘大船。
不過在交易價碼上,雙方又扯皮了很久。
林大官人開價是五十萬斤鹽換一萬石米,而袁家糧行要價是一百萬斤鹽。
扯到最后,以七十萬斤鹽換一萬石米的價碼達成交易。
百忙之中,高長江又找了過來,拿出了一個辦學院章程。
按照指示,學院分為初級學堂和高級學堂,暫時只開初級學堂。
同時又分為短班和長班,十五歲以上的進入短班學習,十到十五歲的進入長班學習。
林大官人只看了看課程設置,不滿的說“文學課只學百家姓和千字文”
高長江疑惑的說“坐館說過,只要教導識字就行了,不用學四書五經啊。”
林大官人指示說“那只學百家姓和千字文也不夠,導致只會認字不會使用。
所以把我的詩詞編成一本詩集,作為文學課的進階必修教材”
高長江“”
要不要把坐館你那些驚世駭俗的言論也編成集子,當成教材
在林大官人的忙忙碌碌里,時間就到了萬歷十四年的年底。
林大官人本來還想著,對社團組織體系進行改制,但因為實在太忙了,只能暫且將改制推遲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