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baatba欽差大臣李世達把不該有的念頭,從自己頭腦中用力的甩了出去。
林泰來這個說法實在太荒謬了,把同道中人送上死路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怎能采納
就算這么干了,除了止損之外,又能得到什么好處
“你休要挑撥離間,本院也不會上你的當”李世達喝斥道。
林千戶答道“我真不是挑撥離間,只是告訴你唯一的息事寧人方法而已。”
息事寧人李世達總感覺這個詞從林泰來嘴里吐出來,就不像是個好詞。
寧人就是使人安定,什么辦法最能使一個人安定
但李世達還是閉上了嘴,不想再和林千戶繼續說話了。
林泰來見欽差大臣拒絕進一步交流,便也不會繼續自討沒趣,一起看向大門那里對峙的雙方。
李巡撫在表面上是唯一揭發石知府貪污五千兩的人,又是被饑民“簇擁”著來的,此時當真有苦說不出。
他不得不站在這里,假裝幫著饑民向石知府討說法。
如果不這么做的話,他擔心自己會被身邊的上千饑民再次扒光了扔到大街上。
各種意外層出不窮,而且永遠比明天先到,這讓石知府的心態快炸了,但問題總是要解決的。
“把吳縣和長洲的知縣叫過來”石知府對著差役吼道,召喚下級是很經典的解決問題方式。
兩個縣衙距離府衙也就是隔著兩條街,兩個知縣很快就到了。
當然府衙大門外人山人海,被堵得水泄不通,兩個知縣不敢穿過亂民從大門進來。
所以他們都走了后巷夾道,從后衙方向進了府衙,然后又縱穿府衙來到大門這里。
石知府指著饑民,對吳縣的鄧知縣吼道“當著百姓的面,伱說清楚,為什么挪用濟農倉的米糧”
前年鄧知縣剛上任時,還想和林大官人掰掰腕子,可惜壯志未酬。
然后這兩年,鄧知縣就一心混日子,什么都不想管,只想熬夠任期趕緊走人。
萬萬沒想到,已經與世無爭的他這次又被卷進了江湖恩怨里。
聽到上級知府的質問,鄧知縣波瀾不驚的答道“府衙從本縣支走了五千兩銀子,所以本縣用度嚴重不足,便只好從濟農倉暫借了一萬石。”
面對上千真敢動手的亂民,石知府不敢說狠話,但是面對下級知縣,就敢于重拳出擊了。
他厲聲斥道“你們吳縣是上等大縣,難道衙門缺了這五千兩就不能運轉了”
鄧知縣很嫻熟的叫苦說“府尊有所不知,去歲冬閑,本縣開工大量河道疏浚,花費甚巨
到了今春,去年秋糧已經消耗干凈,而今年夏稅還沒征收,所以縣衙和尋常人家一樣,也正處在青黃不接的時候
這時候府衙突然從本縣支走了五千兩官銀,直接讓本縣用度再也無法維持,此乃實情也”
石知府暗罵一聲,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這幫老官僚總是能有理有據、不沾責任
大門外的饑民聽到鄧知縣的陳情,一片嘩然
知縣親口所說,可以實錘了,濟農倉糧荒果然和知府有直接關系
石知府眼見鄧知縣這里解決不了問題,又轉向長洲縣的袁知縣,問道“長洲縣濟農倉調撥一萬石,暫借給吳縣,可否”
袁知縣畢竟是個知名的文學家,所以要客氣幾分。
聽到知府的話,袁知縣同樣有理有據的答道“春荒時候,各處都不富裕,我們長洲縣濟農倉也沒多余的米糧。
如果強行借給吳縣,那長洲縣的貧民又當如何同在蘇州城,難道吳縣的貧民會暴動,長洲縣的貧民就不會”
石知府暗嘆幾口氣,自己初來乍到,威望確實不夠,鎮不住下屬這兩個知縣。
這次辦事或許真是操之過急了,先前根本沒有想到過,事情會鬧到這個地步。
既然從縣衙這里得不到解決辦法,也沒時間和縣衙繼續磨蹭,石知府只能從府衙“割肉”了。
轉而把府庫大使喊了過來,吩咐道“從府庫調撥五千兩官銀,還付給縣庫”
府庫大使愣了愣后,回稟道“昨日府衙出了事故后,欽差將府庫所有官銀都封存了,以備勘察。
若無欽差諭令解封,府庫官銀一兩也不能動。”
石知府“”
這踏馬的都叫什么事情,為什么這兩天似乎做什么都不順,想什么都不順
想到這里,石知府轉過頭,望向站在后面儀門壓陣的欽差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