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泰來也沒想到,自己拜托李如松幫忙,反而收了李如松的大禮。
但林泰來也不是矯情的人,把一箱人參搬回來后,又派家丁廣發英雄帖,邀請友人兩日后共商文壇大計,同時每人送了兩根人參補身體。
還是因為林泰來對京城文圈情況不那么熟悉,不得不集思廣益。
后世資料里只會記載某年某月發生了某事,但不會詳細注明京城文圈是什么狀況,有多少山頭,具體組織形式如何之類的細節信息。
申用懋、王象蒙等比較相熟的年輕官員,以及王禹聲、金士衡、陳允堅、沈珫等府學同窗,還有周應秋、董其昌等外地熟人都過來了。
都是自己人,林泰來也不用遮遮掩掩,直接說明了目的
“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問題就是這么個問題,我要在兩個月內盡可能在京師宣揚文名,以減少中式之后的非議。”
金士衡開口道“正常人揚名路線,就是由前輩帶進圈,然后一步步揚名,但你又不會走這種先當孫子的路數。
以你的習慣,肯定就是直接打臉、踩人啊,那還有什么可商量的
你只管去做,我們為伱搖旗吶喊,或者幫你進行串聯就行了。”
林泰來說“所以我真正想要問的就是,怎么打臉,怎么踩人,或者說打誰的臉,踩哪些人
總而言之,打臉踩人也要選擇合適目標,隨便找一個阿貓阿狗踩了,又能產生什么影響”
話說到如此具體的程度,眾人一時啞口無言。
再說大家都是體面人,誰也不好意思指指點點說,這個前輩可以去踩、那個前輩值得打臉這種話。
林泰來不禁長嘆道“可惜京師不是江左,沒有王老盟主在此
若王老盟主人在京師,安能使我如此發愁”
在江左的時候,只要想刷文名,不用太多糾結,直接找上王老盟主就行了。
但是在京師,似乎沒有類似王老盟主這樣影響力的人物。
未來的豬蹄總憲、日萬天官周應秋說“如果時間來得及,可以緊急把王老盟主調到京師。”
林泰來“”
本以為自己底線已經很低了,沒想到身邊還有比自己底線更低的。
還是算了吧按歷史軌跡,王老盟主已經沒兩年活頭了,別折騰他老人家了。
林泰來不由得深感失望,抱怨說“你們全都沒有思路么”
難怪這幫人在歷史上都沒有混出太大名堂,上限就在這里。
還是周應秋接話說“前日接到林兄的請帖以來,這兩日在下日夜不停的多方打探,終于對京師文壇略有所知。
并花了一夜工夫,對京師文壇情況進行了總結,可以先將心得分享與林兄。”
林泰來大為贊賞說“甚好說來聽聽”
就算周應秋說不出有用的東西,但就憑這精神也該鼓勵
周應秋很有激情的答話道“其實京師文壇并不是一個圈子,而是由很復雜的若干圈子混合組成,所以在京師找不到王老盟主那樣的人物。
王老盟主或許可以稱為天下文壇盟主,但也不可能一統京師文壇,除非他能像李東陽那樣官至宰輔。
我所能看到的京師次一級圈子,大概就有四五個。
所以不用漫無目的的到處找機會,只需要有針對性地把各個圈子都踩一遍,自然就能做到在京師宣揚文名。”
林泰來終于來了興趣,催促道“你具體說說”
周應秋感覺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更積極的說
“第一個圈子,就是館閣圈主要是以翰林詞臣為主,他們臨近宮廷,清高超然,不參與外界文壇的紛爭,也不受俗世文壇的影響。
這個圈子以臺閣體的詩文、經史為主,這個圈子的領軍人物是申首輔只要林兄能把申首輔”
“咳咳”忽然旁邊有人重重咳嗽了幾聲,打斷了周應秋的話。
這咳嗽的人是申用懋,正狠狠瞪著周應秋。你這小舉子踏馬的說話注意點,不是每個人都像林泰來這樣有資格放肆
周應秋對申用懋行了個禮說“抱歉圣人教導,為人謀而必忠。在下只認識林兄,不認識申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