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那個一身盔甲、六親不認的背影,于孔兼又對沈尚書嘆道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前輩對林賊連連軟弱姑息,怕是要讓同道頗有微詞了。”
沈尚書冷哼一聲,如果不是你們這些名氣大于實力的菜雞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林泰來拿捏,局面何至于此
但沈尚書也很無奈,這些熱血菜雞黨羽都是自己挑的,自己所依靠的勢力基本盤偏偏就是這些熱血菜雞
故而最后沈尚書還是安撫道“會試已然事不可為,但會試不是終點,會試之后還有殿試,濫竽充數者終會原形畢露。”
這意思就是暗示,忍到殿試再動手。不如此表態,只怕也安撫不了暴躁小弟們。
經過小小的考前插曲后,林大官人回到了號舍,捏著香囊,專心等待考試。
天色亮了后,今天的考題就發出來了。
都知道考題截取自四五經原文,到了會試后,考題就不會那么怪異了,往往就是正常的句式。
一般不會有“王速出令反”、“君夫人陽貨欲”、“人不如鳥”之類的變態題目了。
畢竟會試乃是朝廷大典,總需要有些體面,題目也不能太神經病。
所以懂行的人都知道,會試比鄉試簡單,沒準撞大運就能碰上做過的題目。
第一天首場共有七道題,前三道四書題,后四道五經題。
林大官人先看向四書三道題,輕輕皺起了眉頭。
第一道和第二道沒什么,都是從申首輔那里提前得知的題目,預先有所準備了。
可是第三道卻是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這并不是提前得知的題目。
其實不算大事,但也是個小變故,讓林大官人沒有著急答題作文,先思考了一會兒。
最后林大官人斷定,這情況肯定是主考官大學士許國的小心思
當今科舉,三場重首場,而首場重首篇。
很多時候,考官就是看看第一篇文章情況,基本就能定下了,最多再掃幾眼第二篇。
所以第一道和第二道題目不變,就足以讓主考官許國向關系戶有個交待了,關系戶完全可以通過前兩篇過關。
而第三道題目臨時變化,大概就是許國用來鑒別關系戶的一種小手段。
如果某人的前兩篇文章的文法非常好,而第三篇文章差點意思,那此人多半就是關系戶。
如果第三篇不只是差點意思,甚至極為拉垮,那肯定就是不學無術,但靠山非常過硬的關系戶,比如大家刻板印象里的某林姓考生。
只有這樣的考生,才會出現前兩篇出色,第三篇徹底稀爛的情況。
難不成主考官許國就是想通過這種方法,把他林某人的試卷鑒別出來
想到自己和主考官許國的關系,林大官人不由得長嘆一聲。
為什么自己的科舉道路阻礙如此之多,為什么從提調官到考官,全都要針對自己
算了算了,先不想那么多了,諒那主考官許國也沒膽量往死里得罪首輔。
如果連許國都壓不住,那要申時行這首輔還有何用
此后林大官人就專心答題,第一篇和第二篇都是“胸有成竹”,文不加點一氣呵成的寫完了。
但到第三篇時,林大官人真費了點心思,因為主考官許國肯定會重點察看這篇,用這篇來鑒別考生。
他一邊揣摩著主考官許國的思路和心態,一邊結合著后世的研究經驗,花了一個時辰精心攢出了一篇。
幸虧會試題目都不難,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這種題目的義理也很常見,多了幾百年研究經驗,總能找到些句式套進去。
“起股
負陰抱陽以來,通直專翕辟之原而中道立焉。
形生神發以后,全日用飲食之質而庸理著焉。
中股
濬哲欽明,德莫隆于古帝,而時雍必始于平章德至紛者,至中足以馭之也。
柔恭執競,德莫盛于古王,而懋昭肇修夫人紀德至奇者,至庸足以宰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