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林泰來堵著禮部大門叫囂,禮部左侍郎于慎行也很鬧心,這事明明是前尚書沈鯉在禮部留下的徒子徒孫惹出來的麻煩
而且關鍵是,于慎行并不清楚內情,他所能看到的就兩點。
第一點是林泰來打死了北虜酋長,被禮部主客司主導彈劾;第二點就是皇帝突然下詔,讓錦衣衛北鎮撫司審問林泰來。
或者說大多數人所能看到的,也就這兩點,真正能猜出內情的人寥寥無幾。
于慎行二十多歲就中進士、當講官,四十幾歲就官至禮部左侍郎,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
他不想摻乎前尚書徒子徒孫和林泰來之間的事情,但又不能放任林泰來堵門不管。
稍加思索后,于侍郎當即就對左右吩咐道“去旁邊請王司徒來”
禮部隔壁就是戶部,關于于侍郎的面子,王司徒還是要賣的,畢竟于侍郎也是山東人。
而且于侍郎將來有極大概率入閣,這可是一個正宗詞臣出身、四十幾歲的禮部左侍郎。
沒準下一次推舉閣臣,就能把于侍郎推上去了,更別說現在尚書空缺,于侍郎可能直接就上位尚書。
所以王司徒從隔壁戶部出來了,走到林泰來身邊,低聲問道“現在什么情況,我也云山霧罩了。”
這是實話,王司徒完全看不出來,現在林泰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眼看著事情越鬧越大,皇帝也下場了,王司徒心里不禁有點慌。
林泰來指著禮部大門,大聲的答道“大丈夫當有所為,立身于天地之間,總要做點誅除奸邪、名標青史的事情”
禮部眾人“”
臺詞本是不是拿反了這是你林泰來所應該念的臺詞嗎
看看眼下這個場景,誰更像反派奸邪
王司徒又低聲問道“先前不是說應該低調,以免打草驚蛇么”
林泰來想著,如今龍都被驚動了,還管什么驚不驚蛇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應對策略就像底線,可以靈活變化的。
同時還指著禮部大門,大聲的答道“看在老哥你面子上,就放過于侍郎,不與他為難了”
禮部眾人“”
“你今天是不是過于高調了”王司徒再次提醒了一句。
林泰來還在指著禮部大門,大聲的答道“我常跟行家講,于侍郎就是我們詞林的模板前輩,我不會妨礙于侍郎當尚書”
禮部眾人“”
王司徒感覺自己問了半天,除了心累,什么也沒問出來。
他便知道,王家在這次事件里的使命已經結束了,下面是林泰來親自表演的時間。
送走了來“勸”住自己的王司徒,林泰來也就打算鳴鑼收兵了。
臨走前,林泰來又喊話說“主客司的陳郎中,既然敢勾結廠衛,就要一人做事一人當
不要縮頭不出,讓整個禮部一起被你連累蒙羞”
隨后在劉千戶的“押解下”,林泰來大搖大擺的離開了禮部。
沒有再去其他衙門竄門子,直奔西城林府而去。
過了棋盤街,車上的劉千戶突然睜開了眼,叫道“林泰來去錦衣衛應該轉向北走”
林泰來答道“詔書上又沒說讓我住進詔獄,難道我還不能回家了
再說我又不是不去北鎮撫司,今天天色已經晚了,我先回家休息,明天再去北鎮撫司”
躺在車板上的劉千戶看了看還在中天的日頭,這也叫天色已晚
隨即他心中竊喜,你林泰來面對天子追責還敢如此怠慢,已有取死之道
只要林泰來的最終下場是“死”了,自己在過程中所受的屈辱就能淡化
這個世界終究還是要以結果論英雄
林泰來果真回了林府,認認真真的休息到第二天,期間閉門杜絕一切拜訪,任由輿情隨便發酵。
進城后如此高調張揚,林泰來的行為自然會引起巨大關注,一舉一動都會被人仔細分析。
不過大多數人的結論和劉千戶差不多,那就是“已有取死之道”
本來廠公張鯨還想再派人去抓林泰來,但聽了別人指點,也就繼續縱容林泰來作死了。
今天在禮部大門外看熱鬧的人,就有剛升了兵部員外郎的申用懋。
申大爺雖然升了職,但依舊那么輕閑,還有閑暇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