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這些近乎恐嚇的話,自己都想提桶跑路了,首輔說的沒錯,沒事不要惹他
然后潘總督迅速轉移了話題,“關于你疏通吳淞江故道的想法,從技術上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但有兩個需要思量的問題,第一就是投入,錢從哪里來
第二就是
功效,完工后于國于民是否有足夠的收益”
林泰來展露出了自己強勢,“這些都是朝廷和我考慮的事情了,老前輩完全不必擔心
如果沒有把握籌集資金,又或者未來無法產生足夠功效,那我也不會極力推動這個工程
所以老前輩只需要告訴朝廷,這項工程從技術上完全可行,那就足夠了”
當技術顧問的人請謹守本分,不要試圖對投資、運營等環節指手畫腳。
潘總督莫可奈何,連罩著他的首輔都被折服了,他還能怎么辦
離開了淮安府,林泰來繼續南下,很快就到了他非常熟悉的揚州城。
在揚州城這里,也有他的家,他的事業,他的親友,不能當個途經點,過完夜就走。
所以林泰來決定在揚州多住幾天,親自將林氏鹽業事務梳理一下。
順便抽個空過江去太倉州,幫著同年王士騏捎帶家書給王老盟主。
如果王老盟主一定要拉著他討論文壇未來,那就勉為其難的談談。
揚州城利津門外大碼頭,今日鑼鼓喧天,喇叭嗩吶齊鳴,運司、府、縣、衛官員同時出現,站在岸邊等候著。
就是鳳陽巡撫駕到,都未必能有這樣檔次的迎接陣容。
至少自成體系、受朝廷垂直管理的鹽運司是可以不怎么鳥巡撫的。
但如果駕到的人是林泰來,那就很合理了。
畢竟林泰來前兩三年在揚州城攪的天翻地覆,從運司到府、縣已經沒有人敢輕慢。
而且林泰來本身還是戶部尚書的親妹夫,鹽運司更不敢慢待了。
官方禮儀上確實可以不用來迎接,但只要來迎接,就肯定不會錯,這就是現實。
只有巡鹽崔御史礙于風憲體面,確實沒有出城迎接的道理。
翰林院修撰兼禮部郎中兼戶部尚書妹夫兼首輔頭號打手林大人走出船艙后,掃視了一遍岸上陣容,滿意的點了點頭。
下了船后,林泰來對官員們說“我二兄現如今寄居揚州,所以今日該是我們親人相見的時候,就不敢叨擾諸公了”
知府吳秀便道“那么明日再為林大人接風洗塵。”
位于東關街的揚州林府,現在面積又擴大了一倍。
進府后,林泰來先用了兩個時辰安撫了久別半年的林汪氏小娘子,然后看了看大腹便便的田氏。
隨即就在前廳召集了林氏鹽業的名義大東家二哥林運來和大掌柜陸君弼,詢問鹽業事務。
主要還是陸君弼負責稟報,“四月份的時候,運司終于完成了對鹽商的登記。
最終核定窩商名額一百五十人,其中有我們林氏鹽業十五人。”
林泰來很欣慰的說“這就很好。”
按照新制度,以后只有這一百五十人被特許從運司認購引窩,并按年度換取鹽引。
其他人如果想進入揚州鹽業,就只能依附于這一百五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