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林泰來以武入道,在文壇樹敵太多,而且崛起時間太短,根基不牢。
那些在文壇混了一二十年以上的老人肯定看不慣林泰來這樣的人,更別說那些被林泰來搶過風頭的人。
更別說諸公在各地都是有分量的人物,難道還拉攏不住人?尤其潛齋(沈鯉)、周庭(公鼐)二公,至少代表整個北方吧?
所以我敢斷定,只要率先打出反林泰來的旗號,就一定能快速獲得大量的支持!
在這種支持下,暗中里謀求文壇盟主之位,只做不說,才是這次文壇大會的最佳策略!
像林泰來那樣張狂無忌,唯恐別人不明自己野心的做法,肯定落了下乘!”
聽完鄒迪光的專業分析,眾人頓時宛如撥云見日,看清了前方道路。
顧憲成心思比較多,還是問道:“那林泰來慣會以力服人,蘇州又是在他的主場。
即便人心不服,也有可能遭到他的逼迫,林泰來絕對做得出這種事情。”
林泰來是什么名聲,江左盡知,更何況鄒迪光在太倉州弇園還親眼看到過,林泰來怎么帶著人脅迫老盟主準備禪位的。
所以鄒迪光當然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又解釋說:
“文壇盟主不像是官位,沒有什么具體形式,是文壇自發的行為。想要成為文壇盟主,那就該有圈子的公認。
林泰來能夠逼迫的人只有兩種,還想混官場的人,以及蘇州本地人,這兩種人才是真正受到制約的人。
而大部分來參加文壇大會的人,都是身上沒有官位、行動自由的名士,而且大都是蘇州以外的人。
對這樣的人,即便林泰來能在蘇州強迫他們,但是當他們離開蘇州并回到自家地盤上后,不承認還是不承認。
例如潛齋公(沈鯉)回到河南后,難道林泰來還有本事橫跨千里異地再次強迫潛齋公?
更別說不是一個兩個人,而是幾十個上百個人,林泰來如果有能力同時對幾十上百個外地目標動手,那還不如直接造反!”
聽到這里,站在東林書院遺址里的諸君子終于疑慮盡去。
鄒迪光說的實在太有道理了,成功的可能性確實非常大。
既然會成功,那么勝利果實就可以提前先說道說道了。
顧憲成若有所思的挑起了這個話題,“既然弇州公這次被迫退位,林泰來又不足為慮,我們該擁戴誰為新盟主?”
別人聽到這里,不由得一起看向南京禮部左侍郎兼國子監祭酒趙用賢。
因為在場人中,從各方面條件來看,趙用賢似乎最有資格。
首先,趙用賢連續蟬聯了兩屆復古派五子,在文壇有明確地位。
其次,趙用賢名氣極大,“廷杖臘肉”的典故在士林里廣為流傳。
第三,趙用賢老家是蘇州府常熟縣,在蘇州城算是半個主場。
當然也不是沒有劣勢,四年前趙用賢為了爭取下一代文壇盟主之事,與王老盟主決裂了。
可是與林泰來給老盟主制造的仇恨比起來,這個“決裂”又不算什么了。
所以如果趙用賢在這里明確表態要去爭文壇盟主,其他人還真不好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