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泰來稍加思索后,決定不瞞著尹卓然,如實說:“其實我想要的只是礦產,尤其是銅礦,而貴國礦產大部分都在北方,這就是只想割據北三道的緣故。
至于貴國南方,除了些許港灣之外,我并沒有多大興趣。”
尹卓然莫名驚詫,不能理解的說:“如此大動干戈?就為了開礦?”
林泰來悠悠的說:“據我粗略估計,僅僅甲山郡,就能讓我大明產銅數量至少翻一倍,你說值得不值得?”
尹卓然:“”
銅礦這東西和銀礦一樣,對物資充沛的大明而言等同于錢啊,就是貨幣啊!
連他這朝鮮國“準戶部尚書”都不知道的情況,天帥你又是怎麼知道的?掐指一算就算出來的?還是做夢夢到的?
難怪很多人都說天帥是神仙下凡,接觸越多,越能感受到天帥身上的神秘力量。
與尹卓然談完話,就讓他自己下去消化了。
這時候,恰好咸鏡道駐軍主將楊登山發來一封密揭,稟報了勘探事宜。
“根據經略公指示,近日于甲山郡城東北方向的惠山里,果真已經勘探出銅礦。
此地位于白頭山南麓,在鴨綠江上游,距離江岸不過二十里,確實有水路外運之潛力。”
如果說以上都是好消息,那
“但若要修筑道路丶建造碼頭丶聚眾開礦,都需要先期儲備大量糧食。
咸鏡道本地已赤貧千里,無力就地籌集,仍需賴經略公調撥。”
林泰來看著密揭,深深嘆口氣,民以食為天,糧就是命根子。
就算抓了倭寇之類的去當奴工,那也要管飯吧?總不能把奴工餓死吧?所以一樣需要糧食。
沒法子,還得自己制定一份新的籌集運輸計劃,支援咸鏡道的開礦大業。
說來說去,都怪朝鮮國本地實在太窮了,在物資糧草方面幾乎提供不了多少有力支援。
絕大多數物資都要千里迢迢的從大明本土運過來,如果不把大銅礦整出來,大明國庫注定要巨虧。
就這樣,李朝小朝廷的君臣怎麼還有臉哭著喊著回國?回國除了給大明增加更多負擔有個屁用,老老實實在遼東寬甸堡呆著吧!
在密揭的最后,楊登山還詢問,在咸鏡道內另發現鐵礦,是否準備開采?
這個被林天帥直接否了,目前暫時不需要鐵礦。
大明官屬匠戶目前的生鐵產量相對溢出,朝廷生鐵經常多到用不完壓庫的地步,所以暫時不弄鐵礦了,還是集中力量先搞利潤極高的銅礦。
另一邊崔五魁送尹卓然出去,并負責幫著初來乍到的尹卓然在成均館內安排食宿問題。
忙完這些,崔五魁就去向林天帥回復,然后在后堂門口遇到了沈惟敬,就是號稱精通倭語丶熟知倭情丶立志要當斡旋大使的那個沈惟敬。
念在這個原本歷史上的大忽悠確實精通倭語,也算個專業人才,所以天帥就將沈惟敬留在經略幕府充當翻譯使用。
按道理說,沈惟敬和崔五魁兩人的功用應該是差不多的,一個是倭語翻譯,一個是朝鮮語翻譯,只是方向不同。
結果到如今,兩人之間的實際地位卻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