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三極管邁入大規模實用,公司和實驗室們大力研究,各種各樣微調修改的真空管噴涌出來,真空管產品步入繁榮期,包括用上萬個真空管做的計算機也出現了。”相曉桐道。
“柵極上加一個負電壓,電流中斷計為1,電流正常時計為0,有0有1就可以二進制表達,計算機采用二進制的原因就在這,硬件決定的。”
教室角落的老生們再度恍然大悟的“哦”起來。
少年班再度詫異扭頭,用看傻瓜的眼神看向老生們,這種事情還能不知道嗎?
“但真空管的局限性也很明顯。”相曉桐舉起自己的手機,“比如這部手機,按4000億個真空管估算,需要20艘大型航母體型的貨船才能裝得下!”
“同時真空管的耗電和故障率很高,我想給大家改個線上作業,需要專門建一座火力發電廠,每天燒掉七千噸煤確保大家的作業能顯示出來,還得配一個師的技術員,因為每隔幾分鐘就有一個真空管爆炸,需要海量人手去確認哪里炸了,及時進行更換。”
大屏幕上閃過一些示意圖,展示真空管設備的龐大體積。
“真空管的下一代,晶體管!”相曉桐點擊鼠標,ppt翻入新章節。
“真空管的時代打了一戰,而晶體管是二戰催生出來的。”
“一戰時期的戰斗機還非常原始,搖搖晃晃的大玩具,上下兩個翼,很多戰斗機連像樣的武器都沒有,最初靠飛行員背一把槍上去打,后來才慢慢發展出戰斗機上的機槍和投彈裝置,依舊很笨拙,火力基本屬于刮痧。”
“二戰時期的戰斗機劇烈進化,尺寸大,飛行性能強,高難度狗斗或者炸彈大串大串往下扔,空襲殺傷力直線上升,于是雷達就變得無比重要。戰時燈塔投入雷達研發的費用是30億刀,比原子彈的開銷都高。”
“但是,雷達波的頻率比無線電高很多,真空管整流器的性能跟不上了,必須得有更高效的整流器,于是當時科學家們把目光瞄準了半導體。”
“很多年前,漢斯國的布勞恩曾偶然發現,用細金屬絲去碰方鉛礦,偶爾會出現電流,但布勞恩搞不明白為什么。”
“實際上還是咱們最開始講的那個能量斜坡,電子會從坡頂往坡底去,當時經典物理學大廈上烏云密布,量子物理學誕生,一些電子特性被量子物理學家解釋出來。隨后有三個人幾乎同時做出了方鉛礦電流的原理解釋,分別是莫特、肖特基和達維多夫。”
“題外話,莫特收了一個留學生黃昆,黃昆后來去北大辦了國內第一個半導體物理專業,咱們今天能在這里學半導體相關知識,就是從他開始的。”
“祖師爺!”有學生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