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袁松林的那位即將來靠山鄉當書記的朋友,康明松并沒有多問。
雖然說他將是未來幾年靠山鄉的父母官,但康明松并不認為,一般情況下,自己這個平頭小老百姓,可能和他這樣的正處級大官發生什么交集。
從大公路拐下村道,前行四百來米,就到了康明松家所在的大院。不過,康明松家的房子并不在大院,而是跟大院隔了一個幾米高的小山包。
兩輛車就停在了大院中間的停車場,然后康明松帶著一行人往自己家走去。
袁家來的人并不多,除了袁冰綾一家四口外,就是袁瓊和她的女兒石婭,另外則是一對四十來歲的中年夫婦,據袁冰綾介紹,那是她二叔袁超和二嬸。
隨著袁家的到來,康明松家里難免一番雞飛狗跳。
一番寒暄后,康大志和修成艷將袁家一行人接進了堂屋。
不過,康明松卻是注意到袁冰綾的二叔袁超并沒有進屋,反倒是興致勃勃的觀賞康明松家的老屋,這里敲敲那里拍拍的。
康明松就有些疑惑,難道自己家的老屋有什么特殊之處嗎?
………………
康明松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剛剛袁冰綾介紹袁超的時候,可是說了,這位現在的工作單位是古興博物館,而且他的專業也是考古。
現在他對自己家的老宅如此有興趣,這不就是擺明了的嗎?
康明松家的老宅可是有些年頭了。據母親說,這是她的曾祖父,也就是康明松的外高祖父分家之后開始修建的。
當時還是前清道光年間,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建筑面積超過一畝,占地面積將近兩畝的龐大規模。
康明松的母親這邊的家族,自古以來就是屢屢出文人。其始祖祖籍湖廣麻城,曾是大明的一個舉人,據說還當過縣太爺。明末天下大亂,為躲避兵災來到當時還是一片原始森林的靠山村,與同期同樣是逃難到此的康家老祖一起,篳路藍縷,苦心經營上百年,才將這里改造成了一片沃土。
至于村里的其他姓,都是后來陸續遷來的。也是因此,康姓和修姓才占據了靠山村的絕大多數,在村里的影響力也不是別的姓氏所能相提并論的。
康明松的外高祖父是一個秀才,道光年間在古X縣學教書。再加上女外高祖在家十分勤勞,夫妻倆幾十年下來也是積攢下了不小的財富,才建起了這么一棟豪宅。
和村子里大部分的房子只是一層的情況相比,康明松家老宅的主梁卻是高達八米一,整體上都是兩層結構。
尤其是兩端的吊腳樓部分,從下面算起更是高達十米,足足三層。
這在以青石、原木為主要建筑材料的時代來說,是一個難度很高的方式。
由于修家的家底不薄,老宅所用的柱子、大梁,當時都是從千慧山的原始森林里拉出來的楠木、柞木、松木等等,這讓老宅歷經近兩百年風雨仍舊屹立不搖。
而那些窗欄、大門、屋檐,乃至是地基石、磉凳,都是采用了精美的雕刻技術,融合了地方民族特色以及中原文化的相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