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杜永孝站在美國地圖面前,目光凝視那片土地-——加州。
此刻的他仿佛已經置身于加州,站在硅谷空曠的荒地上,初夏的風裹挾著太平洋的濕氣撲面而來。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在指間細細摩挲。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卻讓他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生機。
“阿孝,這里真的能成為科技中心嗎?“作為杜永孝好朋友的劉和見杜永孝望著加州地圖出神,忍不住開口問道。
杜永孝沒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越過眼前這幅地圖,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后的景象:高聳的寫字樓,川流不息的技術人才,還有那些改變世界的創新科技。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篤定的笑意。
劉和見問不出來什么,只好搖搖頭。
這次他要回去美國,沒想到杜永孝會交給他這么一個任務-——開發加州,建立硅谷,這可是個大項目,讓一向玩世不恭的劉和也緊張起來。
雖然之前杜永孝已經草擬了硅谷開發計劃書,不過很多內容還必須要補充完整,于是杜永孝在劉和回去美國之前快馬加鞭,立即投入工作。
他翻閱著從各處搜集來的資料,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著。
夜深人靜時,他常常站在窗前,凝視著遠處星星點點的燈火,腦海中不斷勾勒著硅谷的未來藍圖。
三天后,一份厚達兩百頁無比詳盡的《加州硅谷發展計劃書》終于完成。
杜永孝將計劃書交給即將回國的美國經濟部副部長湯姆斯時,對方還顯得有些漫不經心。
但當湯姆斯在飛機上翻開第一頁,他的眼神就再也移不開了。
“這這太不可思議了!“湯姆斯的手微微發抖,他從未見過如此詳盡而富有遠見的規劃。從基礎設施建設到人才引進政策,從風險投資機制到產學研結合模式,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更令人震驚的是,杜永孝準確預測了未來二十年的科技發展趨勢,包括個人計算機、互聯網等領域的突破。
與湯姆斯一起搭乘飛機回去美國的劉和見狀卻早已麻木,因為這份計劃書他比湯姆斯看到的還要早,那一刻的自己絕對比湯姆斯還要震驚。
以至于劉和事后懷疑杜永孝到底是不是人?
是人的話為什么可以預測二十年后的事情?
除非,
他是神。
……
回到華盛頓的第二天,湯姆斯就迫不及待地將計劃書呈遞給總統卡特。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卡特總統仔細翻閱著這份來自東方的計劃書,不時發出驚嘆。
“這份計劃書的價值,不亞于馬歇爾計劃。“卡特總統摘下眼鏡,揉了揉發酸的太陽穴,“我們必須立即召開內閣會議,討論如何落實這些建議。“
很快,杜永孝的名字在華盛頓政界傳開了。國務卿萬斯在看完計劃書后,立即要求安排與杜永孝的會面。財政部長布魯門塔爾更是直言:“如果杜先生愿意加入美國政府,我愿意讓出這個位置。“
與此同時,美國各大媒體也聞風而動。《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了長篇報道,標題是《來自東方的商業奇才:杜永孝和他的硅谷藍圖》。《華爾街日報》則詳細分析了計劃書中的各項建議,稱其為“改變美國科技命運的里程碑“。
最引人注目的是《時代》周刊的封面報道。
封面上-——
杜永孝身著中式長衫,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內文寫道:“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杜永孝用他驚人的遠見,為美國指明了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他的計劃書不僅是一份商業藍圖,更是一份關于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宣言。“
很快,杜永孝的聲望從政界、商界蔓延到民間。
在哈佛大學,學生們自發組織研討會,討論杜永孝的計劃書。在硅谷,創業者們將杜永孝視為精神導師,紛紛按照他的規劃調整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