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起床后,楊軍拖著疲憊的身子去餐廳。
看見馬香秀愁眉苦臉的從外面回來,手里還拎著一個空面袋。
“大媽,糧食又漲價了。”
馬香秀手里拿著面袋苦著臉向王玉英訴苦道。
“又漲價了”
王玉英聞言,嘆了一口氣。
“漲價也要買啊,一家老少幾十口子等著米下鍋呢,不買哪能行啊。”
“可是漲的離譜,面粉和大米漲了五分,玉米面漲了三分,其他的糧食也都漲價了。”
馬香秀手里攥著一沓錢和糧票,嘴里一個勁的數著糧食的價格。
“哎,自從口糧下調以后,這糧價是一天一個樣。”
一家人在吃飯,聞言,也沒什么反應。
畢竟,楊家不差錢,一直養尊處優慣了,缺了誰的嘴也不會缺他們一口吃的,他們根本就體會不到糧食的珍貴。
自從國家發布政策,大力支持二線建設,號召全國人民節衣縮食,籌集物資支援西北建設。
自1954年統購統銷后實行的居民憑證供糧改為憑票供應,凡是在京有正式戶口所謂的吃商品糧的每人按月發放糧票。
糧食定量依年齡大小,因人而異,從銀耳出生的三斤、少兒六斤、兒童8斤至成人21斤不等。
此外還依身份不同,指標各異,如在校大學生、機關干部、特殊工種略有所增加。
其中面粉供應應占總定量的20,大米占10,其余供應粗糧、棒子面、白薯干、高粱面等雜糧。
像楊家這些人,基本上屬于輕體力勞動者,每人每個月就有38斤糧食定量,其中細糧就有125斤,粗糧255斤。
至于楊軍,除了工資高一點外,口糧也有200斤,在整個四九城也算是頭一等了。
其實按照楊軍和伊秋水的待遇,養活一家人是沒問題的,但是他不能光顧著自己家,還要照顧跟著他們家吃飯的其他人。
比如苦荷母女、孫招財夫妻、趙菊花等等。
楊安國和楊安國他們不用擔心,他們本就是干部,工資和口糧都多,養活一家人是不成問題的,至于其他人,雖然都有正式的工作,但是工資待遇低,口糧又降了那么多,日子自己過得比較苦一點。
就那孫招財來說吧,要不是每個月楊軍接濟他,就憑他那點工資還不夠塞牙縫的。
“香秀啊,暫時不要去買了,回頭我讓石頭送點過來就是了。”楊軍道。
“哥,對不起,您這么忙,還要操心家里的事,我太失職了。”
馬香秀眼睛紅紅的,一副做錯事的樣子。
楊軍嘆息道“不怪你,要怪就只能怪家里沒個能頂事的女人。”
說完,瞟了一眼伊秋水。
伊秋水眼皮子翻了一下,裝作沒聽見的樣子繼續哄著懷里的孩子。
“你在這內涵誰呢”
說話的是王玉英。
只見她一臉不高興的蹬著楊軍,那副表情大有把人吃了的架勢。
“媽,你亂接什么話呢。”
楊軍一頭黑線。
你又不是聽不出來說伊秋水的,您平時不是怪她不管家里事嗎,怎么我一教訓她,您就蹦出來了
“少說那些風涼話,現在當家的人是我,不是你媳婦,有什么不痛快的,回自己院子里說去。”
王玉英還是很給伊秋水這個兒媳婦的面子的,沒有當著這么多人的面數落她,反而讓伊秋水有一種感激的情緒。
“哼”
伊秋水沖楊軍不滿地做了一個搞怪的表情。
“好吧,好吧,您就慣著她吧。”
楊軍無奈地表示投降,他怕再說下去,這娘倆會聯合起來懟他。
“我愿意慣著,你管得著嗎”王玉英道。
“是,您就慣著吧,將來您老了,管不動了,看她怎么辦。”
“那就交給兒媳婦管唄,你以為多大點事”
楊軍聞言,擺擺手不再說話。
他表示徹底的被王玉英打敗了。
他有點羨慕伊秋水了,這娘們從小到底就沒受過委屈。
沒出嫁之前在家有父母寵著,出嫁后有老公寵著,老了之后,有兒子寵著,一輩子養尊處優,十指不沾陽春水,過著一輩子的少奶奶生活。
哎,真是氣死人了。
“謝謝媽。”
伊秋水道了一聲謝,然后再次沖楊軍扮了一個鬼臉。